東南亞「米貴」 連鎖反應會有多大?
亞洲米價正邁向15年來新高。根據彭博社報道,接近年底,亞洲基準米價泰國白米價格正徘徊在近15年來的高點。泰國是僅次於印度的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國,《曼谷郵報》近日稱,在11月底和12月初,泰國白米的報價為每噸640美元。另一大出口國越南的米價約在每噸665美元。
「異常氣候將影響2024年初的亞洲水稻產量。」路透社的報告引述美國政府氣象部門在11月的分析稱,厄爾尼諾現象將在北半球持續到2024年4月至6月。目前全球大部分米來自亞洲,2023年國際米價在印度限制米出口後攀升,亞洲主要米出口中心的米價上漲了約30%-40%。
報告引述評級機構惠譽研究部門BMI的一份報告稱:“失去印度大米後,泰國和越南在全球大米交易中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這兩個市場對天氣狀況十分敏感。”
「目前,國際上有很多國家在採購大米。由於印度實施的大米出口限制,全球大米市場供應緊張。」曼谷郵報12月6日的報道援引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名譽會長朱基亞特的話稱,泰國米的買家主要有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日本,以及非洲、中東和美國等,近來還加入了巴西等新買家。
報告稱,泰國預計,今年底大米出口量將達860萬-870萬噸,大幅超越去年的769萬噸。但在明年,受厄爾尼諾氣候現象的影響,泰國米產量預計下降6%,越南也發出乾旱預警,要求部分農民提早種植新作物。
路透社引述倫敦國際穀物理事會分析師彼得·克勞伯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導致主要大米出口國和進口國均遭遇減產,或導致世界大米供應吃緊。路透社稱,「反季節作物」很大程度上依賴充足的土壤水分。印度水庫蓄水量低於10年平均水平,許多農作物生產地區的土壤濕度低於正常水平,預計農作物產量將下降1/5。相關交易員和分析師認為,由於米產量下降和食品通膨風險,印度或將米出口限制維持到明年年中。
越通社報道稱,菲律賓是越南米的傳統客戶。近期,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菲律賓政府已要求該國貿易商增加大米進口,2023年最後一個月大米進口量至少達100萬噸。
同時,東南亞人口第一大國印尼2024年預計將進口約200萬噸稻米。印尼在過去4個月經歷了極端乾旱的條件,水稻種植被推遲2-3個月。
甬興證券副總裁許維鴻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當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地位遭到一些國家的削弱,這也增加了糧食問題引發民生災難的風險。
主要糧食價格上漲帶來的衝擊,從印度米出口限令的影響可見一斑。《日本時報》11月的一篇報導稱,新德里的糧食出口限令正在傷害發展中國家。在2022年從印度進口超過10萬噸稻米的15個國家中,有9個國家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食品價格推高了該地區的通膨:在奈及利亞,通膨率現已超過25%,加納的通膨率連續數月超過40%。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稱,主要糧食進口國的貧窮率可能上升了3%至5%,這些國家的發展倒退了數年。
東方艾格農業顧問有限公司資深分析師馬文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米價大幅上漲主要是由於全球通貨膨脹的傳導。印度推出大米出口限令,就有遏制國內通膨的考量。國際糧價大幅波動之際,受國際資本干涉較大的玉米、小麥和大豆等容易率先出現反應。米生產相對被資本干涉較弱,感受到傳導效應慢一拍。米的消費市場多屬於亞非拉地區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本身食物消費佔比較高,主食消費價格一下子上去,可能會引發食品供應問題,甚至導致社會的混亂。目前,中國米供應總體平穩,但也要注意控制好大米生產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