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開發國家購買的電動車,其實不到中國一半?
真·彎道超車!為什麼要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代現有的燃油車?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我們看中的是新能源汽車的低出行成本、高靜謐性、高平順性,而站在宏觀層面,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則在於減少碳排放,爭取早日實現碳中和。
然而縱觀近幾年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的變化,主流市場(歐盟算是一個)中,似乎只有中國言行一致,不斷實踐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既定目標。
市佔率超六成,中國人真愛新能源車?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高達1,120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41%,其中中國市佔率佔比高達62%,且10月中國市佔率佔高達67.5%,接近七成。
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國內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有很大差異。嚴格來說,前幾年新能源車起步時,電動車主要賣給兩種人,一種是叫車司機,電費比油費便宜,開電車跑網約車能賺更多錢(PS:曾有叫車司機告訴小通,油車跑網約車賠錢)。
另一種是高消費族群,家裡不只一輛車,他們有能力買電動車當玩具,也樂意體驗新事物。電動車的超強加速能力,足以媲美某些專業賽車,除了高速狀態能耗太高,其他飆車體驗都很不錯。
更關鍵的是,中國吸引來了全球各地汽車業巨頭,即使是在中國表現不佳的法系車、韓系車,也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因而國內消費者擁有更多可供購買的電動車。
到如今,電動車的價格已經逐漸與油車接近,不再是叫車司機的賺錢工具或有錢人的玩具。要知道,中國人口與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總人口差不多持平,但已開發國家的電動車總銷售量卻遠不如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的包容性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給了國內車企發展壯大的機會。燃油車時代國內車企只能依靠性價比吃合資車企的“剩飯”,而到了電動車時代,國內車企迅速崛起,尤其是燃油車時代年銷量四五十萬的比亞迪,今年預計銷量接近300萬輛。
其他如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奇瑞汽車、長城汽車等,去年電動車銷量均超過了20萬輛,今年預計可翻倍。
尤其近兩年國產車出口量持續走高,今年出口量已然超過日本,名列全球第一。國產車出口的主要車型,也慢慢從燃油車轉變為電動車。曾經不被大眾看好的電動車時代彎道超車,如今真的要實現了。
前段時間歐盟宣布啟動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查,意在限制國產車進軍歐洲市場的步伐,但與其針對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歐洲車企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新能源時代隱隱有掉隊的跡象,為什麼國內車企能夠逐步實現彎道超車。
國產車崛起,秘訣在哪裡?
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國家電動車份額高於燃油車,如挪威、瑞典等,但這些國家體積太小,沒有說服力,我們通常將整個歐盟所有國家算作一個市場。
歐盟調查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似乎暗示中國新能源車崛起,與政府補貼有關。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市場的開放性、包容性稱得上全球第一,所有車企來到中國建設的合資工廠生產的產品,都可以享有新能源汽車補貼。
反觀某些國家不但只為自己國家的車企提供補貼,還會限制其他國家車企在其國家銷售車輛,但這種不公平的政策並不會對車企轉型有多大幫助,反而會為車企營造舒適圈。至於歐盟推動國內車企的調查,不過是因為法國主導歐盟,而法系車幾乎要淡出中國市場罷了,在中國熱銷的大眾、寶馬,都反對歐盟調查中國車企的行為。
除了市場因素,國內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接受度也非常高,這點源自於國人勤儉節約的精神和基礎教育的普及。就算國內發電量、經濟實力全球前二,我們仍有隨手關燈、關空調的習慣。基礎教育普及後,人們更容易理解新能源技術,對於新技術的抗拒也會更低。
其實以中國的情況,目前仍是燃油車、混動(含插混、增程式)更適合我們,因為中國土地遼闊,我們難免有跑長途的需求,電車依然不適合跑長途。歐洲國家如德國,南北直線距離不過876公里,東西直線距離640公里,加起來都不夠小通開車回老家,他們沒有我們那麼嚴重的續航焦慮。
當然,想要消費者願意掏錢買電動車,最關鍵的肯定還是產品。包容性極高的市場,吸引來全球車企在中國發布新能源汽車,再加上國內車企在新能源時代激進轉型,比亞迪已放棄純燃油車,長安宣布2025年停產燃油車,全面向新能源時代邁進,推出了不少極具競爭力的產品。
海外不少傳統車企存在僥倖心理,不願意放棄燃油車市場,尤其是豐田汽車,多次表態不該催促車企完成新能源轉型。另外,普及電動車對於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基礎建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英國已宣布,將原定於2030年的禁售燃油車時間延至2035年。
中國「基建狂魔」的名號響徹全球,如今在各類清潔能源領域也頗有建樹,自然有實力推動電動車普及。不要認為全球所有國家經濟水準都在上漲,事實上許多國家已陷入經濟成長停滯甚至下跌態勢,未來學習英國延後禁售燃油車時間的國家很可能越來越多。
這麼看來,在新能源車這塊,可能只有中國是徹頭徹尾的「老實人」了。
未來的汽車業,屬於中國車企?
現在說這句話,可能有點吹噓的成分,畢竟豐田、福斯兩大王者年銷量依然在1000萬輛左右。自主品牌中銷量最高的車企比亞迪,預計今年銷售將接近300萬輛,大概勉強進入全球前十名。
不過國產車崛起已勢不可當,除了比亞迪,長安今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突破40萬輛,理想汽車實現盈利,正向BBA發起挑戰。奇瑞汽車國內似乎發展平淡,但汽車出口卻極為亮眼。其他車企也在快速發展,並且不斷開拓海外市場。
隨著全球車企的轉型,未來汽車產業顯然不可能是中國車企獨霸,但中國車企也不會像燃油車時代一樣,只能依靠性價比吃合資車的剩飯了。
事實上,2022年國內市場自主品牌份額已達49.9%,首次與合資車持平,在新能源汽車的加持下,預計2023年國內市場自主品牌的份額將達到55%左右。
國內市場合資車企逐漸失勢,全球市場也受到了國產車的衝擊,新能源時代,國內車企出幾個全球前十的巨頭,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