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造車:為資本市場說故事為極星中國失敗墊後
2023年6月19日,李書福在上海極星汽車總部宣布極星與星紀魅族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前者佔股49%,星紀魅族持股51%,擁有主導權。此次合作,也意味著極星汽車將中國區業務從主體分開。當時,李書福還留下了一句話,「吉利搞的就是手機,所以你們(指星紀魅族)也可以做汽車」。半年之後,11月30日,星際魅族推出一款名為MEIZU DreamCar MX的車。
這不是魅族第一次涉足汽車領域,在與星紀時代合併後,魅族就推出了專門適配車機系統的Flyme Auto,首次搭載於領克08。但與「上車」不同的是,魅族是第一次提到了「造車」。
星紀魅族集團董事長兼CEO沈子瑜當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簡述了魅族造車的模式,星紀魅族集團推出的魅族定制車將會在明年亮相,既會搭載Flyme Auto系統,也會從軟體、設計、內裝等各方面融合魅族過往的經驗,這款車只在星紀魅族集團通路進行銷售。簡單來說,這類似華為的智選車模式。
電廠了解到,在完成20億元的天使+輪和A輪融資,估值突破100億元後,星紀魅族集團有意在2024年嘗試IPO。而「魅族造車」更像是星紀魅族為資本市場準備的新故事,以及為極星中國再次失意進行的第二手準備。
魅族的難點與新故事
很多人會以為魅族的手機已經完全在市場上消失,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與巔峰期的2015年-2017年相比,魅族的手機業務已經大幅萎縮。
吉利相關方揭露的一份收購文件顯示,2021年,魅族的手機市佔率處於0-5%之間。在產業研究機構和協會的統計數據裡,這一份額區間的手機廠商被統一劃入others行列。
2015年到2017年,魅族的出貨量在2000萬部上下浮動,其中2016年是魅族出貨量最高的一年,大約有2200萬部。2018年,魅族經歷了品牌調整和人事架構的動盪後出貨量迅速下滑,只有948萬部。此後,魅族未有公佈的出貨量數據。
賽諾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魅族在國內手機市場的份額只有0.5%,如果以當時國內市場約2.489億部的出貨量,魅族的出貨量只有124萬部。它的市佔率在當年第三季進一步下滑至只有0.3%,約25.4萬部。巔峰期的魅族,一度在線下擁有2700餘家門市,但如今,這一數字接近歸零。
一位消息人士說,魅族的手機業務尚小規模存在,沒有線下通路的前提下,2023年仍有超過百萬部的銷售量。如果依照年化統計,魅族的銷售量接近2020年第三季的水準。「魅族的手機業務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水平。」他說。
Flyme Auto是魅族被吉利取得控制權後的第一項新業務,包括Flyme Auto車機系統、Flyme Auto Core和開放平台,對應的產品是領克08、極星4和「無界智行」開放平台— —基於此平台,星紀魅族為合作車企提供車機操作系統Flyme Auto,以及基於此作業系統的系統應用、生態應用、框架服務等。星紀魅族也會像華為一樣,開放平台的合作夥伴包括行銷策略、銷售等通路能力。
另外一位消息人士提及了魅族當前的問題所在,Flyme Auto並不是魅族直接面向車企裝車,因為魅族不具備車企劃點資格。以領克08為例,在魅族和領克之間,是億咖通負責座艙的整合。「魅族在汽車供應鏈上幾乎沒有話語權。」他說。
億咖通在第三季財報中提到,億咖通•安托拉系列運算平台是億咖通科技推出的數位座艙運算平台,它融合了億咖通的科技技術能力與星紀魅族集團交互創新的Flyme Auto,而領克08是首款搭載億咖通•安托拉1000 Pro(ECARX Antora1000 Pro)運算平台與Flyme Auto智慧座艙作業系統的車型。
利用「無界智行」開放平台,魅族可以縮短和車企的距離,「但問題是,智能座艙是未來駕艙一體的核心部分,主流車企不會把座艙的’靈魂’交出去。魅族只是多選題的其中一個選項,不是必須選項。尤其是考慮到,星紀魅族控制的極星中國,沒有銷售規模,他們自己撐不起這個平台和星紀魅族的願景。」上述消息人士說,魅族造車既像是個新故事,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極星的混亂與失意
在與星紀魅族成立合資公司實現獨立營運後,極星中國致力於在中國的擴張。今年廣州車展上,極星科技董事長兼CEO沈子瑜宣布加大力度拓展網路銷售門市。截至今年底,極星的零售業務門市已拓展至55家;2024年6月將拓展至100家,覆蓋全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此外,極星將在核心城市建立自營高端售後服務中心。
為了迎合中國市場,極星4選擇在今年上海車展全球首演,並在廣州車展上市。極星中國海將極星4的部分權益和配置剝離,把新車起售價降低至30萬元以內,比此前公佈的起售價降低了約5萬元,最高售價甚至減少了13.39萬元。
沈子瑜的想法是,在極星3、極星4和極星5的支撐下,能夠在中國市場一年賣出10萬輛車,「未來,極星中國能夠為極星貢獻三成以上甚至四成的銷量。」但顯然,極星在中國的處境不如他所期望的那麼樂觀。
「即使每年對中國市場的銷售預期只有幾千輛,但中國市場的反饋從來沒有讓極星品牌的主導方——吉利和沃爾沃感到滿意。」一位前極星人士說,這種不滿意主要體現在兩點上,其一是極星的在中國市場銷量非常差,綜合一些報道和第三方機構的數據,2021年極星在中國祇賣出了2048輛,2022年減少至1719輛,在全球銷量佔比中已降低至約4%。
再者就是極星在中國的管理階層,從2017年的沈峰到現在的馮旦,極星中國區總裁一職已經由五個人擔任。一位極星內部人士說,每一次變動其實都代表執行層的改變和適應,然後就一直處於這種不斷適應又不斷變化的循環中,很多工作沒有長期的回饋。「在這個消耗的過程中,極星的線下體係也一直在萎縮,現在全國只剩下大約15家極星空間。」他說。
從極星4開始,面向中國市場的車型研發開始轉向也更重視本土化。沈子瑜在廣州車展的極星4上市活動上說,目前整個電動市場的競爭已經不一樣了,中國消費者有非常豐富的選擇,外資品牌進入並沒有核心優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如果不能完全本土化的話,就沒有優勢。
極星正在改進中國市場的產品組合,但這些組合讓人感覺奇怪。中國市場在售的極星2、極星3,包括先前的極星1,都是基於沃爾沃的SPA平台,而極星4轉向了吉利的SEA平台,吉利、星紀魅族和億咖通更深層次介入車輛的研發。
這一轉折性變化導致的結果是,極星3和極星4同樣定位於中大型SUV——不同點在於前者更偏家用,而極星4更強調操控和性能,兩者的尺寸、續航等參數相差無幾,但起售價卻有40萬元的差距。一位極星3車主就說,很難理解極星的定價策略,在售的三款車型極星2/3/4,起售價格正好形成完整的拋物線。
但另外一位熟悉極星的人則說,極星4最新的定價明顯考慮到了中國市場愈演愈烈的降價潮,因為極星4是極星“中國元年”的第一款量產車型,鑑於此前極星在中國銷量不佳,他們肯定希望極星4能成為走量車型。「這款車型從研發到量產,已經創造了極星的新紀錄。但正如沈子瑜所說,現在中國市場的選擇太多了。極星即使加快了節奏,短期內也很難跟上市場變化。”
極星今年兩次下調了2023年的產量目標,從最初的8萬輛減少至6萬輛,在完成目標的情況下,極星今年的銷量相比2022年的5.1萬輛微漲。但在佔全球份額超過60%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極星的銷售量愈加疲軟。
「極星幾乎不再談及中國市場的銷量,但從2023年一些月份的通路和上線數據來看,極星今年在中國的銷量,肯定還是在減少的,極星4的交付對此提振不大。」一位星紀魅族的員工說,他們預估今年極星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會下降至1000輛以下,“這樣的規模不足以支撐星紀魅族在汽車行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