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活躍粒子中的意外行為
一項新的研究深入探討了推進速度隨方向變化的活性粒子的行為。他們發現,這些粒子會形成非圓形的粒子群,並且有持續不斷的粒子流進入和流出。這項研究對潛在的粒子組裝控制意義重大,對創造可程式物質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也有影響。
研究人員在由粒子組成的系統中發現了以前未知的物理效應,這些粒子的推進速度取決於它們的運動方向。
以自推進粒子(即活性粒子)為重點的研究領域正在迅速擴大。在大多數理論模型中,這些粒子被假定保持恆定的遊動速度。然而,這個假設對於許多實驗產生的粒子來說並不成立,例如醫療應用中由超音波推動的粒子,它們的推進速度隨方向而變化。
由明斯特大學的拉斐爾-維特科夫斯基(Raphael Wittkowski)教授和劍橋大學的邁克爾-科特斯(Michael Cates)教授領導的物理學家團隊進行了一項合作研究,探索這種與方向相關的速度如何影響粒子系統的行為,尤其是在形成團簇的過程中。
他們將電腦模擬與理論分析相結合,揭示了具有取向相關速度的活性粒子系統的新效應。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有趣的是,由許多活性粒子組成的系統可以自發地形成簇群–即使單一粒子之間根本沒有相互吸引。在測量模擬粒子的運動時,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特別令人驚訝的結果。
第一作者、明斯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史蒂芬-布羅克(Stephan Bröker)博士解釋說:「通常情況下,從統計平均值來看,這種粒子簇中的粒子只是停留在原地。基於這個原因,我們曾預期這裡的情況也會如此。但事實上,物理學家們發現了另一種情況:粒子不斷地從粒子簇的一側移出,又從另一側移回,從而產生了一種永久性的粒子流。”
與”正常”情況還有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活性粒子系統中形成的粒子簇通常是圓形的。然而,在所研究的粒子中,粒子團的形狀取決於粒子的方向對其推進速度的影響程度–這可以由實驗者來規定。
共同第一作者延斯-比克曼(Jens Bickmann)博士解釋說:”至少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讓粒子排列成我們想要的任何形狀。”
“可以說,我們可以用它們作畫”。在模擬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了橢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維特科夫斯基團隊的邁克爾-特弗魯格特博士也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對於技術應用–例如,實現可編程物質,必須能夠控製粒子自我組裝的方式–而我們的方法確實可以做到這一點。”
背景: 生物學中有大量活性粒子的例子,例如游泳的細菌或飛翔的鳥類。如今,也有可能實現人工活性粒子(奈米和微型機器人):例如,目的之一就是將它們植入人體,以便有針對性地運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