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民眾懷疑人類需對氣候變遷負責假訊息為何層出不窮?
儘管科學界已達成共識,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對氣候變遷的人類責任持懷疑態度。聯合國大學的研究小組測試了六種心理幹預措施,以消除氣候誤導。結果表明,要消除這些與科學資訊相抵觸的資訊是多麼困難。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熱浪:氣候變遷的後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科學界證實人類對氣候變遷負有責任。然而,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人仍然懷疑或質疑這些事實。究其原因,是某些既得利益者散播的假訊息。為了防止這種現象,日內瓦大學(UNIGE)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六種心理幹預方法,並對來自12 個國家的近7000 名參與者進行了測試。這項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雜誌上的研究強調了假訊息極具說服力的特性,以及我們加強打擊假訊息的必要性。
打擊有關氣候變遷的虛假資訊是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儘管關於人類責任的科學共識–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報告重申了這一點–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對此表示懷疑或質疑。這種現象可以用過去50 年中某些公司和遊說團體散佈的假訊息來解釋。
“例如,這些資訊的形式可以是對科學共識毫無根據的質疑,也可以是對氣候政策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的高估,”聯合國大學心理學與教育科學學院和瑞士情感科學中心消費者決策與永續行為實驗室(CDSB Lab)的博士生兼教學和研究助理托比婭-斯潘帕蒂解釋。
許多心理因素
這種現象削弱了一部分人對氣候政策的支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托比亞-斯潘帕蒂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理論框架來描述(反)科學資訊的形成和更新。這個框架建立在先前對錯誤訊息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菲利普-穆勒等人和烏爾里希-埃克等人,2022 年),考慮到了資訊的來源、內容、接收者以及可能影響訊息處理的心理因素。這個理論架構旨在確定虛假訊息進入個人”心理”的切入點,並可用於介入、阻止或鼓勵人們接受資訊。
”作為個體,我們在處理科學資訊時並不是作為資訊的中立接收者,而是將其與我們先前的信念、期望的結果、情感聯繫以及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背景進行權衡。「研究的第一作者托比亞-斯潘帕蒂(Tobia Spampatti)解釋說:『根據這些心理因素的組合,反科學信念會被放大並變得難以糾正。”
六種預防策略接受考驗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制定了六種心理介入策略,旨在防止氣候假訊息影響人們與氣候相關的信念和行為。這些策略在12 個不同國家的6816 名參與者中進行了測試。每種策略都與特定主題相關(科學共識、對氣候科學家的信任、透明溝通、氣候行動道德化、準確性、對氣候行動的正面情緒)。參與者分為八組:六組接受其中一種策略,一組接受不加預防的假訊息,另一組為對照組。
例如,”信任氣候科學家”組收到的是經過核實的訊息,證明了IPCC 科學家的可信度。而”透明溝通”組則收到了有關氣候減緩行動利弊的信息。然後,每個小組都接觸了二十條虛假或有偏見的訊息,其中十條是關於氣候科學的,十條是關於氣候政策的。然後,聯合國大學的科學家們透過詢問參與者對氣候減緩行動的感受來衡量這些預防性幹預措施的影響。
預防效果低
“研究發現,策略的保護效果很小,而且在第二次接觸虛假信息後就會消失。這項研究中使用的氣候虛假信息對人們的氣候變遷信念和可持續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該研究的最終作者、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心理學和教育科學學院CDSB 實驗室副教授托比亞斯-布羅希(Tobias Brosch)說。因此,假訊息極具說服力,似乎比科學資訊更具說服力。只有’準確性’組(他們被要求深入思考他們在網上遇到的信息的準確性)略勝一籌”。
這一領域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我們將繼續努力,尋找更有效的干預方式。斯潘帕蒂總結說:「這種現象正在拖延某些緊急氣候變遷減緩措施的實施,因此,消除這種現象變得越來越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