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某些性格特徵有助於預防癡呆症
新研究發現,某些性格特徵會增加癡呆症的診斷風險,而另一些性格特徵則會降低這種風險。有趣的是,在性格與癡呆症相關的大腦病理學之間沒有發現一致的關聯。研究結果表明,在生命早期針對人格特質進行幹預可能是長期降低癡呆症風險的一種方法。
癡呆症有幾種不同的病理基礎,其中最著名的是阿茲海默症(AD),其特徵是澱粉樣β斑塊和tau纏結的累積。但有大量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病變程度與認知障礙的臨床表現之間存在脫節。75歲以上的成年人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體內澱粉樣蛋白β和tau含量足以達到注意力缺失症的標準,但認知能力並未受損。
大量統合分析表明,身體、社交和認知參與有助於更健康的認知老化。這些因素體現在”五大”人格特質中:自覺性、外向性、經驗開放性、神經質和合群性。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的統合分析,研究了人格特質與主觀幸福感、神經病理學與失智症診斷之間的關聯。
“我們希望利用新技術來綜合這些研究,並檢驗這些關聯的強度和一致性,”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Emorie Beck 說。
研究人員分析了八項已發表的縱向研究數據,這些研究橫跨兩個大洲和四個國家。這些研究總共包括44531 名參與者,其中1703 人患上了癡呆症。他們研究了五大人格特質和主觀幸福感的三個面向–正面和負面情緒以及生活滿意度–與基於認知測試和屍檢腦病理學的癡呆症臨床症狀的比較。
他們發現,自覺性、外向性和正向情緒對失智症的診斷具有保護作用,而神經質和負向情緒則是風險因子。在一小部分研究中也發現,經驗開放性、合意性和生活滿意度的高分也具有保護作用。
消極情緒與失智症診斷之間的可靠關聯是一項新發現。負面情緒的特徵是憤怒、焦慮、厭惡、內疚和恐懼等厭惡情緒狀態,並且與神經質高度相關。研究表明,負面情緒與神經發炎有關,尤其是對於澱粉樣蛋白β水平較高的人來說,發炎可能使人容易出現憂鬱症狀,從而在發炎和心理因素之間形成了一條雙向途徑。也就是說,憂鬱症狀與發炎有關,而發炎可能導致憂鬱症狀。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人格特質與死後癡呆症大腦中的神經病理學之間沒有一致的關聯。
貝克說:”這是最讓我們驚訝的發現。如果人格可以預測認知測試的表現,但不能預測病理,那麼可能發生了什麼?”
研究人員提出,某些人格特質可能會使人們對癡呆症中出現的認知障礙有更強的適應能力,而那些具有較高人格特質的人可能能夠應對和解決這種障礙。
考慮到其他可能緩和人格與失智症風險和神經病理學之間關係的因素,如年齡、性別和教育,他們幾乎沒有發現任何關聯。
貝克說:「我們幾乎沒有發現任何影響的證據,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覺性的保護作用增加。”
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限制是神經病理學標記物的獲取途徑有限;半數樣本沒有完成屍檢,所有具有神經病理學標記物的樣本都來自美國。
目前的統合分析複製並擴展了先前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神經質、自覺性和負面情緒與失智症的診斷有跨樣本、跨測量和跨時間的關聯。在這些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尤其是這些關聯的時間性及其背後的機制。
研究結果表明,在生命早期對人格特質進行幹預可能是降低長期癡呆症風險的一種方法。
研究人員計劃擴大他們的工作範圍,包括研究神經病理學但認知障礙較小的人群。他們還希望研究其他可能在癡呆症發病中發揮作用的日常因素。
這項研究發表在《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