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GPU囤太多,科技巨頭賺不出2000億美元?紅杉與AI大佬激辯
今年以來,在人工智慧(AI)的推動下,美股大幅反彈,科技股也“重振雄風”,還形成了包括$微軟(MSFT.US)$和$英偉達(NVDA.US)$在內的「七巨頭」。一切似乎都看起來非常美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真正從AI身上撈到錢的只有英偉達。
不論是“領頭羊”微軟,還是“後起之秀”Google、Meta、Adobe,這些公司還處於將AI接入其產品的階段,還沒有真正“貨幣化”,即從AI那裡賺到真金白銀。目前,許多公司的AI服務都是免費的,只有微軟敢把Copilot費用提價83%,但消費者還未必買單。
儘管還未真正獲利,但科技公司大舉投資AI領域、囤積GPU,已成為事實。根據華爾街分析師預測,到今年底,英偉達的GPU銷售額可能突破500億美元。
到此,投資人不禁想問,在獲利前景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如此大舉購買GPU,科技公司們能回本嗎?到頭來,會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能回本,那什麼時候才能回本呢?
創投機構紅杉的合夥人David Cahn日前發文進行了計算。Cahn認為,每1美元的GPU支出,大約對應1美元的資料中心能源成本,也就是說,保守估計下,如果英偉達到年底能賣500億美元的GPU,資料中心的支出就高達1000億美元。
然後,以50%的利潤率假設,AI產業需要2000億美元的收入才能收回前期投資的成本。但Cahn指出,目前只有750億美元的年收入,缺口達1,250億美元。
質疑聲襲來
對於Cahn提出的觀點,矽谷創投巨頭A16Z特別顧問、AI新創公司2X創辦人Guido Appenzeller進行了反駁,逐字逐句地推翻了其論點。
總體而言,Appenzeller的核心論點圍繞著一個信念,即人工智慧將成為幾乎任何含軟體產品中無所不在的組件。他斷言,在GPU基礎設施上的大量投資,即使高達500億美元,也可以輕鬆地在全球5兆美元的巨大IT支出中得到攤提。
他不僅推翻了紅杉對於AI賺錢能力的估算,還指出紅杉最根本的問題是,低估了AI歷史性革命的影響。
具體而言,Appenzeller首先指出,Cahn是“標題黨”,企圖用“2000億美元”這樣一個數字來吸人眼球,但實際上他的計算過程完全是錯誤的。
Appenzeller指出,Cahn把GPU的購買成本(資本性支出)、每年的營運成本、GPU使用周期內的累計收入和AI應用帶來的年收入都加到了一起,得到了2000億美元這一看起來超級誇張的數字。但他認為,更合適的計算方法應該基於GPU買家投資成本所獲得的年報酬率。
其次,他也認為,GPU的電費成本也被誇大了。根據Appenzeller的說法,一塊H100 PCIe GPU的成本約為3萬美元,耗電量約350瓦,考慮到伺服器和冷卻,總功耗可能在1千瓦左右。
以0.1美元/千瓦的電價計算,這塊H100 GPU在5年的生命週期內,在GPU硬體上每花1美元,其需要的電費僅為0.15美元,遠低於Cahn估算的1美元。
但最重要的是,Appenzeller認為,Cahn忽略了AI革命的規模。他指出,AI模型就像CPU、資料庫和網路一樣,是一種基礎設施元件。而現在,幾乎所有的AI軟體都在使用CPU、資料庫和網絡,未來也是如此。
那麼,AI產業到底能不能賺夠2000億美元?Appenzeller給了肯定的答案,而且不只如此,作為網路基礎設施,它創造的收入會以不同形式存在於每個部門。
因此,他總結稱,AI會顛覆一切軟體,Cahn所謂的「AI收入缺口」其實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