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晚睡型”族群的健康隱患
一項針對中年護理人員的大型研究發現,具有晚間時間型的人更有可能採取不健康的整體生活方式,尤其是吸煙、睡眠不足和缺乏運動,而且患糖尿病的風險要高出72%。最近一項涉及60000 多名中年護士的研究發現,具有”傍晚時間型”的人在一天的晚些時候感覺精力充沛,他們患糖尿病的風險更高。
此外,這些人往往表現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吸煙、睡眠不足和缺乏運動。這是與晨時型的人相比而言的。不過,作者指出,參與者的職業、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可能會影響這些結果。研究結果於9月12日發表在《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了解晝夜節律型
晝夜節律型又稱”晝夜節律偏好”,是一種部分由基因決定的結構,指的是一個人對較早或較晚睡眠時間的傾向。大約有8% 的人具有晚睡時間型。值得注意的是,這與代謝調節能力差、血糖控制紊亂、代謝紊亂以及2 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和流行率較高有關。然而,”傍晚型”與糖尿病風險升高之間的確切原因仍然難以捉摸。
詳細研究結果
來自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對2009 年至2017 年期間年齡在45 歲至62 歲之間、無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史的63676 名護士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與”明確早起”時間型的參與者相比,”明確晚睡”時間型的參與者擁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要高出54%。在追蹤期間,晚睡時間型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高出72%。
據作者稱,即使在調整了所有測量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人口因素後,這種關聯也會減弱,但仍然存在。他們強調,這些結果僅限於近期沒有上夜班的人。今後需要對其他人群進行調查,利用基因決定的時間型來確定他們的發現是否適用於男性、非白人種族或民族群體或其他社會經濟階層。此外,飲食、運動和體重方面的世代差異可能會限制他們的研究結果對年輕或年長一代或當今時代的適用性。
社論觀點
哈佛大學陳忠和公共衛生學院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作者在相應的社論中強調,包括心理因素、工作類型和時型的可能終生變化在內的一些因素可能會混淆這項研究的結果。他們補充說,研究結果表明,晝夜節律失調可能是造成這些結果的潛在機制,原因是時型與工作時間不匹配,而不是時型。
社論作者認為,這項研究為越來越多的證據增添了新的內容,即把晚班時間型工人調到夜班可能會改善輪班工人的睡眠,並改善他們的代謝健康。最後,他們指出,這些結果表明,開發標準化工具來定期評估一個人一生中的時型可能會帶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