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現在已經脫離了人類文明賴以產生的大部分”行星邊界”
圍繞氣候變化和人類對環境影響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冰蓋和全球平均氣溫等因素上。然而,最近發表的一項調查研究了更廣泛的因素,以說明與過去幾千年相比,人類文明是如何走向未知領域的。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基於大量研究的分析,地球已經跨越了九個環境界限中的六個,而這九個環境界限一直維持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條件。該研究試圖以現代社會從未經歷過的方式,從廣闊的視角審視地球是如何變化的。
氣候變化–人類對生態影響中討論最多的方面–只是破壞地球在過去大約一萬年中持續存在的條件的一個因素。其他因素,如生物多樣性、森林覆蓋率、淡水供應和生物地球化學流(淡水、海洋和土壤之間的關係),也遠遠超出了這一時期所建立的標準。
“全新世”一詞描述了自約1 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以來地球溫度和環境的相對穩定。整個複雜的人類文明史,包括農業和城市建設,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科學家們用九條”邊界”來界定有利於這一發展的環境,而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所有這些邊界都岌岌可危。
在上圖中,綠色區域代表現代人類所習慣的環境,而紅色區域則表示已跨越邊界。深紅色表示哪些地區面臨的風險最大。圖表的兩端比較模糊,因為研究人員要么沒有足夠的相關信息,要么不知道情況會變得多麼不正常。
生物圈完整性涉及生物多樣性,是面臨最大風險的領域。研究表明,人類對土地的使用導致物種滅絕率在19 世紀晚期超過了全新世的正常水平,而20 世紀60 年代開始的人口爆炸和糧食生產又使問題進一步惡化。不過,分析報告強調,人口過剩並不是問題的關鍵。理論上,人類文明可以在維持環境穩定的前提下,通過適當調整養活100 億人口。
人類干預的潛在風險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其中一個領域涉及人工物質,如微塑料、核材料和各種化學物質。雖然這些物質可能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已經引起了廣泛討論,但它們是否會威脅地球的可居住性仍不清楚。這些人造材料的長期後果、對生態的影響以及與自然系統的相互作用都是目前研究和關注的主題。
臭氧水平是人類成功地將條件逆轉到全新世標準的一個案例。自1987 年批准《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來,臭氧消耗率已經恢復,目前僅在南極和南部高緯度地區的春季超過安全界限。科學家們說,這和其他因素證明,現在採取行動還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