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產iPhone 15,還挑不起大樑
2023年9月,Apple“按部就班”地發布了iPhone 15系列手機與新一代Apple Watch。不過可能是因為機型升級“不夠誠意”,今年的新iPhone並未能像往年引起數碼圈的熱議,甚至連“數碼春晚”這一稱號都被華為的Mate 60 Pro發布會搶走。
不過iPhone 15系列倒也沒有說完全從大眾視野中走遠,自手機發布以來,關於所謂“iPhone不通用USB-C”,“iPhone假5G”的話題可以說層出不窮。今天上午小磊就發現了一個關於iPhone 15的“最新話題”——“Apple打算把中國生產的高質量iPhone出口到歐美,再把印度生產的iPhone賣到中國來”。
說實話,在第一次看到這個話題時,我很難把這則消息當真——這種過於直白的釣魚技巧彷彿跟2010年前小雜誌上鼓吹海外商品質量高的路數一脈相承。本來小雷在看到後都打算截圖給朋友當笑話看了,但點開相關文章的評論區,小雷才發現這個說法的受眾可一點都不少。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印度iPhone專供中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印產iPhone印度自己都不夠賣
簡單查詢,關於印度生產iPhone 15的消息最早源自彭博。在《Apple首次在iPhone首發時銷售印度生產的手機》一文中,作者Sankalp Phartiyal提到“在發布日購買的新iPhone型號可能是在印度製造的”。
同時作者引述知情人士,稱“美國蘋果公司計劃在全球銷售首日在南亞國家印度和一些其他地區提供印度製造的iPhone 15。儘管絕大多數iPhone 15仍將來自中國,但這將是最新一代印度組裝設備首次在銷售首日上市。”
圖片來源:Apple
其實看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對所謂”印度iPhone專供中國”的假新聞蓋棺定論了。但在博流量的自媒體的煽動下,依舊有人對“印度產iPhone”表示擔憂。畢竟文章只提到印度iPhone只佔一小部分,但沒有具體說明這一小部分iPhone賣到了哪裡。萬一這些iPhone真的是中國特供版本呢?
關於這點大家還真不用擔心,因為印度產的iPhone,甚至都不一定夠印度市場自己內部消化。
2023年5月4日,Apple公佈了截至2023年4月1日的2023財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數據顯示,Apple三個月營收948億美元,其中美洲、中國和日本市場營收均有所下滑,歐洲市場有6.58億美元的提升。但除中國和日本市場之外的其余亞太市場卻有著極為顯著的營收增長,從去年同期的70億美元提升至81億美元,增幅超過15%。
圖片來源:Apple
毫無疑問,這個“Rest of Asia Pacific”中除了增長已經飽和的澳新市場外,自然就是以印度為首的新興亞洲市場了。在接受美國電視頻道CNBC採訪中,Tim Cook表示超出行業預期的業績表現離不開印度市場的換機需求。
再加上Apple、小米等“國際企業”在印度投產的原因從來都不是印度製造工藝水平有多高,而是以“印度組裝”的方式繞開印度對海外科技企業的層層阻撓,本身產量就極為有限的印度產iPhone,當然要優先供應印度本地市場。
“水土不服”的手機工廠
為了滿足“Made in India”的有關要求,2017年Apple就開始在印度本地製造、組裝iPhone。只不過在用工成本、良品率、原材料和物流等條件的影響下,Apple只在印度本土生產有些年代的舊款iPhone。2020年Apple開始在印度製造iPhone旗艦機型,同時印度工廠也在盡可能地提高產能:根據彭博的消息,截至2023年4月1日,新iPhone中來自印度的比例已經來到了7%。Apple表示,公司希望到2025年將這一比例提高到25%。
換句話說,無論2023年還是2025年,印度製造的iPhone都只佔據市場總量的一小部分,中國製造始終是iPhone的質量保證。
只不過中國製造要面臨的威脅,並不僅僅是不成氣候的印度製造。
圖片來源:微博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21年底越南產AirPods 3大面積“翻車”的場景:不少消費者在收到AirPods 3後發現這批並不是大家熟悉的中國製造,而是產自越南工廠。而且耳機做工參差不齊,有的毛邊四溢,有的有膠水殘留,有的甚至有明顯的電流聲,“甚至不如華強北高仿的品質”。
2022年6月,Apple將部分iPad的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越南。2022年8月,有媒體爆料Apple主要供應商立訊精密和富士康已經打算在越南試生產蘋果產品,比如Apple Watch,這也是有史以來首次在越南地區生產該設備。
如果說將iPhone訂單分到印度是為了滿足印度當地的複雜條例要求,那將AirPods 3轉移到越南毫無疑問是Apple為了節約成本而作出的大膽嘗試。但由於當地生產水平的問題,想用越南等新興“亞洲工廠”代替中國顯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事情。
“中國製造”門檻更高
其實越南版AirPods其實引出了另一種現象,即並非所有企業、所有產品都有資格享受“中國製造”的待遇。首先,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製造業發展毫無疑問是更成熟的代表。相比於東南亞小國剛剛起步的製造工藝,國內的良品率顯然也更高。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高的良品率通常也意味著更高的價格。
另一方面,國內經濟水平的提升也一同帶動了人力成本的提高。這也導致中國製造的成本與日俱增,以至於只有需要高精工藝、有高利潤率的產品才有可能安排中國製造。至於運動鞋、T恤衫等對技術要求不高的產品,品牌早就扔給東南亞的小工廠了。而在更高的用工成本和更長的生產週期兩大條件的影響下,美國本土面對Apple海量訂單同樣也無能為力。
圖片來源:Apple
換句話說,即使Apple正在尋找中國製造之外的更多可能性,iPhone、iPad等產品依舊離不開中國製造。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製造”可以一直這麼無憂無慮下去。
產線轉移背後通常意味著供應鏈調整,而與Apple供應鏈脫鉤的代價是巨大的。曾有十來家中國企業被Apple踢出供應鏈導致業績暴跌。以大家熟悉的歐菲光為例,脫離Apple供應鏈後歐菲光利潤曾暴跌90%。
對中國企業來說,進入Apple供應鍊是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挑戰。機遇在於Apple的供應鏈能帶來海量訂單,而挑戰在於企業需要時刻為Apple“脫鉤”做準備。為此中國供應商們不得不為下一個10年做準備,於是便有了富士康、立訊精密下場造車;歌爾股份加碼AR/VR;藍思科技進軍光伏,長盈精密佈局動力電池結構件業務等。
在知乎有一句關於印度市場的名言——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作為亞洲著名的“外企墳場”,風向變幻莫測的印度市場已經讓不少國產手機品牌,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調整市場策略。印度是一個巨大潛力的市場,但糟糕的營商卻在倒逼眾多跨國貨退出。
不過即使印度在未來真的對Apple下手,這跟背靠中國智造、“遙遙領先”的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