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931年長江水災:奪去200多萬人生命的災難
1931 年的長江洪水影響了2500 萬人,奪去了200 萬人的生命。最新研究表明,這場災難與熱帶和外熱帶因素有關,而不適當的防洪措施加劇了其影響。1931 年夏天,中國東部長江流域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1931 年長江洪水,被稱為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這場大災難淹沒了18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影響了2500 萬人的生活,並奪去了200 多萬人的生命。
1931 年洪水中的漢口市政府。1931 年夏天,中國東部的長江洪水成為歷史上最致命的災難之一,受災人口超過2500 萬,奪去了200 萬人的生命。
儘管這次洪災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但其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而中國歷史記錄和20 世紀50 年代前氣象數據的匱乏又加劇了這一挑戰。然而,最近對關鍵歷史數據集的訪問,開啟了研究1931 年長江洪水的能力。
1931 年洪水期間武漢漢口外灘的舢板。由約翰-威廉-埃夫格雷夫(John (‘Jack’) William Ephgrave)收集,可在布里斯托爾大學中國歷史照片館查閱,編號為Ep01-262。圖片來源:John (‘Jack’) William Ephgrave
最近發表在《氣候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1931 年長江洪水的事實和基本機制。他們發現,洪水是與熱帶厄爾尼諾有關的海面溫度強迫和歐亞大陸上的熱帶外波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們還認為,這次洪水是一次有先決條件的複合事件,可能因之前春季的強降水而加劇。
領導這項研究工作的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周天軍教授。這項研究依賴於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證據,包括儀器觀測、再分析數據集以及由歷史海面溫度驅動的大氣環流模型模擬。
“我們發現,1931 年長江流域的洪水是由7 月份的降雨造成的。”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博士生周岳琦說:”雖然1931年7月的降雨總量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排名第二,但在持續性方面卻超過了1951年至2010年期間的許多其他暴雨年。”
研究人員發現,1931 年7 月的持續降雨與穩定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WPSH)有關。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熱帶印度洋溫暖的海面溫度異常導致WPSH 向西南方向延伸。與此同時,受副熱帶高壓波活動的影響,西風射流南移,阻礙了7 月份副熱帶高壓的典型北移。WPSH 的這種持續西擴使雨帶固定在長江沿岸,從而引發了這次災害。
在研究中,科學家們還考察了此次事件的防洪和救災工作。他們認為,缺乏足夠的預防、應對和適應措施是造成災難性後果的重要原因。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周天軍教授說:”這一歷史事件需要氣候變化適應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