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首次觀測到核在β衰變後分解成四種粒子的現象
我們周圍的物質並不都是穩定的。有些物質會發生放射性衰變,形成更穩定的同位素。科學家利用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迴旋加速器研究所的先進設備,首次觀察到氧-13 發生獨特的放射性衰變,產生三個氦核、一個質子和一個正電子。
科學家們在氧-13 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放射性衰變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氧-13 會分解成三個氦核、一個質子和一個正電子。得克薩斯農工大學迴旋加速器研究所採用了獨特的實驗裝置,對氧-13 的衰變過程進行了密切監測,從而使這一發現成為可能。
科學家們現在首次觀測到了一種新的衰變模式。在這種衰變中,氧的一種較輕形式–氧-13(有8 個質子和5 個中子)–通過分裂成3 個氦核(沒有周圍電子的原子)、1 個質子和1 個正電子(電子的反物質版本)而衰變。
科學家通過觀察單個原子核破裂並測量破裂產物來觀察這種衰變。
科學家以前曾觀察到放射性衰變的有趣模式,其過程被稱為”β-加衰變”。在這個過程中,質子變成中子,並通過發射正電子和反中微子來釋放產生的部分能量。在最初的β衰變之後,產生的原子核可以擁有足夠的能量來沸騰掉額外的粒子,使自身變得更加穩定。
這種新的衰變模式是首次觀測到β衰變後釋放出三個氦核(α粒子)和一個質子。這些發現可以讓科學家們了解衰變過程和衰變前原子核的特性。
原子核經過這種新衰變模式的β衰變後產生的粒子圖像。由此產生的原子核分裂成三個氦核(α)和一個質子(p),它們來自一個衰變點(紅圈)。圖片來源:J. Bishop 提供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迴旋加速器研究所(Cyclotron Institute at Texas A&M University)的迴旋加速器產生了一束高能量(約為光速的10%)的放射性原子核。他們將這束放射性物質(氧-13)送入一個名為德克薩斯主動目標時間投影室(TexAT TPC)的設備中。這種物質會停在這個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探測器內,並在大約10 毫秒後通過發射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β-加衰變)而發生衰變。
研究人員將氧-13 逐個核植入探測器並等待其衰變,然後使用TexAT TPC 測量β衰變後沸騰的任何粒子。接下來,他們用計算機程序分析數據,以確定粒子在氣體中留下的軌跡。這樣,他們就能識別出罕見事件(每1200 次衰變中才出現一次),即β-衰變後有四個粒子被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