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喚醒療法為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帶來希望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調整”夜貓子”青少年(尤其是抑鬱症青少年)的日常作息,可以減輕他們的抑鬱症狀。決定他們睡眠模式的是生物特性,而不是懶惰。促進”夜貓子”青少年的健康睡眠,可以使青少年的生物學特性與學校的要求保持一致。
學校系統並不是為晚睡晚起的孩子(即所謂的”夜貓子”)建立的,這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這部分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鬱症。
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這些孩子適應自然的睡眠週期節奏,同時還能履行學校的責任。這些發現對於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來說是一個值得歡迎的信號,因為他們比大多數人更容易熬夜。
40%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夜貓子”,而在抑鬱症患者中,80%的人表示自己有熬夜的睡眠模式。目前的干預措施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教會夜貓子們安排自己的生活,讓他們盡可能晚地入睡,同時溫和地訓練他們的身體,讓他們早一點入睡。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健康中心專門從事睡眠健康研究的臨床心理學家勞倫-阿薩諾(Lauren Asarnow)博士說:”這裡的一個重大發現是,有一個青少年亞群,對他們來說,睡眠治療對於改善抑鬱症狀尤為重要。另一個重大發現是,他們真的需要過一種更符合自己睡眠-覺醒生物學特性的生活。”
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年8 月的《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分析了42 名患有臨床抑鬱症的參與者的數據,他們曾參與過一項針對176 名夜貓子青少年的大型研究。其中24名青少年接受了名為”跨診斷睡眠和晝夜節律干預”(TransS-C)的干預,18名青少年接受了關於如何過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課程。所有參與者都記錄了睡眠日記,並佩戴了測量睡眠質量的設備。此外,他們每週還接受45 分鐘的治療,為期八週。
在研究開始時,所有青少年的兒童抑鬱評分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Rating Scale)得分都至少達到了40 分,這一分數表明他們患有嚴重的臨床抑鬱症。28 分或更低則表示病情有所緩解。治療6 個月後,干預組的平均得分降至21.67 分,而接受健康生活方式乾預組的平均得分為32.5 分。治療後12 個月,干預組的平均得分為24.97 分,而對照組為32.75 分。
此後,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資助了一項規模更大的研究,該研究將於今年秋天向灣區的200 名青少年開放註冊。
每年約有300 萬青少年至少有一次重度抑鬱發作,其中約40% 對治療沒有反應。研究表明,那些天生就喜歡晚睡晚起的青少年患反复抑鬱症、更嚴重抑鬱症、自殺和抗抑鬱藥反應不佳的風險更高。
阿薩諾說:”在我們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診所裡有一種說法,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最佳方法就是放暑假。我們不能再稱這些孩子’懶惰’了。很多時候,這只是他們的生物學特性。這不是他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