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孤獨的人處理世界的方式與眾不同
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弗分校心理學研究人員通過對比大腦圖像發現,與不孤獨的人相比,孤獨的人大腦處理模式存在顯著差異。俄羅斯作家和哲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在寫下《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一句話時,可能是有感而發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個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 最近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項由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夫文學、藝術和科學學院(USC Dornsife College of Letters, Arts, and Sciences)的一位學者領導的研究表明,雖然沒有經歷過孤獨的人在大腦信息處理方面表現出相似的模式,但那些孤獨的人似乎以一種對每個人都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解讀這個世界。 大量研究表明,孤獨感不利於身心健康,而且常常伴隨著自我報告的不被他人理解的感覺。美國衛生總監辦公室最近的一份報告將孤獨稱為公共健康危機,以應對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遭受孤獨的困擾。即使在COVID-19 大流行之前,約有一半的美國成年人報告說經歷過可測量的孤獨程度。孤獨是特異性的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弗分校心理學助理教授伊莉莎-白(Elisa Baek)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博士後研究時,試圖更好地了解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斷裂感和被誤解感。Baek 和她的團隊使用一種名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神經成像技術,在66 名大學一年級學生觀看一系列視頻剪輯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檢查。這些視頻的主題從感傷的音樂視頻到派對場景和體育賽事不等,為分析提供了多樣化的場景。在掃描之前,年齡在18至21歲之間的參與者被要求填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感量表,這是一項測量人的主觀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孤獨者和”非孤獨者”(沒有孤獨感的人)。然後,他們在每位參與者觀看視頻的同時,使用fMRI 掃描了他們的大腦。通過比較兩組人的大腦成像數據,研究人員發現,與不孤獨的人相比,更孤獨的人表現出更多不同和特異的大腦處理模式。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因為它揭示了神經相似性(指不同個體大腦活動模式的相似程度)與對世界的共同理解有關。這種共同理解對於建立社會聯繫非常重要。患有孤獨症的人不僅與社會處理世界的標準不那麼相似,而且每個孤獨的人也有獨特的差異。這種獨特性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孤獨感和缺乏社會聯繫的感覺。Baek說:”我們驚訝地發現,孤獨的人彼此之間更不相似。事實上,他們與孤獨或非孤獨的人都找不到共同點,這使得他們更難與社會建立聯繫。’安娜-卡列尼娜原則’是對孤獨者的恰當描述,因為他們以特異的方式體驗孤獨,而不是以普遍可親的方式。”孤獨與是否有朋友無關那麼,孤獨者的特異性處理是導致孤獨的原因,還是孤獨的結果呢?研究人員觀察到,無論有多少朋友或社會關係,孤獨程度高的人更有可能出現特異性大腦反應。這就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身邊的人對世界的看法與自己不同,可能是導致孤獨的一個危險因素,即使一個人經常與他們交往。研究還表明,由於社會聯繫或斷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這可能會影響一個人以特異方式處理世界的程度。展望未來,Baek 說她有興趣研究那些有朋友、社交活躍但仍然感到孤獨的人。此外,研究人員還在研究孤獨的人在哪些特定情況下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例如,在處理突發事件或模棱兩可的社會環境時,孤獨的人是否會表現出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