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推翻了將貧困與個人決策失誤相聯繫的理論
一項由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領導並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的全球性研究顯示,社會層面的經濟差距不能僅僅歸咎於窮人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或富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所有收入群體中,包括那些已經擺脫貧困的人在內,做出錯誤決定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儘管國家內部的經濟不平等在不斷升級,但消除不平等的策略卻大多不盡如人意,尤其是那些以行為方法為核心的策略。人們經常暗示,低收入階層的決策習慣可能會阻礙旨在提高經濟向上流動性的行為乾預措施的有效性,但在這項研究之前,這種暗示並未得到實證驗證。
這項研究以22 種語言的在線調查為基礎,有來自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27 個國家的近5000 名參與者參與。決策能力是通過10 種個人偏差來衡量的,包括:(1)時間貼現(temporal discounting),即寧可選擇眼前的資金,也不選擇更大的未來收益;(2)高估(overestimation),即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擅長決策;(3)過度定位(over-placement),即認為自己比普通人更擅長決策;以及(4)極端(extremeess),即選擇”中間選項”,因為它看起來比最高或最低選項更安全。
相關研究表明,時間折扣更多地與社會經濟大環境而非個人經濟狀況相關聯,這些新發現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以下論點,即較貧困的人並不是唯一容易出現認知偏差的人,這些偏差本身並不能解釋長期貧困的原因。
“我們的研究並沒有否定個人行為和決策可能與經濟向上流動直接相關的觀點。相反,我們得出的狹義結論是,有偏見的決策並不能單獨解釋很大一部分人口層面的經濟不平等,”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助理教授凱-魯格瑞(Kai Ruggeri)博士說。
“低收入人群並不是唯一容易出現與錯誤財務決策相關的認知偏差的人群。相反,稀缺性更有可能是這些決定的更大驅動力,”Ruggeri 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