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改國名為巴拉特?背後緣由為何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即將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據環球網報導,印度總統府日前在向G20峰會與會國代表發出晚宴邀請函上,寫的是“巴拉特(Bharat)總統”,而不是通常的“印度(India)總統”。
這引發了印度將修改國名的猜測。而據央視財經報導,印度政府可能會在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正式提出將印度的英文名稱由印度更改為巴拉特,並在會議上進行審議。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研究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印度總理莫迪執政以來,一直在推動各種形式的改名,“去殖民化”,在政策有其連貫性,但此次在決策和操作程序上都頗讓人意外,體現了他和印度人民黨較深的民族主義和本土主義的情懷。
“巴拉特”之爭
印度和巴拉特都是印度憲法中規定國家的正式名稱。在現行的印度憲法英文版第一章第一條寫道:“印度,亦即巴拉特,是一個聯邦”,而在印地文版憲法則寫道:“巴拉特,亦即印度,是一個聯邦。”
印度(India)一詞在英語中語源自印度河,並英語化形成的。在印地語和印度本土語言中,並沒有India一詞,而是使用來源於梵語的巴拉特來指代,這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和史詩《摩訶婆羅多》。鑑於英語在印度也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印度和巴拉特意義相同,可以交替使用。
不過,隨著代表印度人民黨的莫迪在2014年擔任印度總理後,他越來越加大巴拉特的使用頻率。印度人民黨和莫迪都主張印度一詞,是英國殖民時期強加給印度的,與印度本來的傳統毫無關聯,所以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中的印度一詞,也使用巴拉特作為詞根。
除了在請帖上印上巴拉特,印度總統穆爾穆和莫迪近來在講話中也加大了巴拉特一詞的使用。對於這樣的變化,執政黨當然表示支持,認為可以進一步推動反殖民進程,而反對黨則認為這是政治操作。
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草根國大黨領導人班納吉(Mamata Banerjee)質疑道:“巴拉特這詞我們一直在用,但印度這個名字全世界都知道,是突然發生了什麼嗎?以至於政府不得不更改國名。”
印度在野國會議員查達(Raghav Chadha)也表示,印度人民黨不應私自廢除“印度”的國名,因為印度不屬於任何單一政黨,而是屬於全體印度人,不容隨意更改。
林民旺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印度想讓外界接受巴拉特這一名稱,應該先在內部啟動改名程序,才可能會被外界所接受。
改名歷程
在莫迪執政後,在演講中不斷強調印度需要摒棄“殖民思維”,在實體和理念上加速清除“殖民”痕跡,他制度上他推動對印度獨立之前的法律進行修訂,在名稱和建築上他也頻頻出手。
2022年9月,新德里將通往地標建築印度門的道路改名為“責任大道”,這條道路原名“國王大道”,是為了紀念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而命名。印度還在“責任大道”上豎起民族獨立運動領導人的雕像,取代喬治五世的雕像。
同樣在2022年9月,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下水,莫迪在揭幕儀式上再提去殖民化。印度海軍也在儀式上展示了新的軍旗,新軍旗徹底放棄了英國海軍色彩濃厚的聖喬治十字設計。
但對於將改名運動延伸到國名,就沒有那麼順利了。反對意見表示,全世界已經熟知印度這一名字,沒有必要放棄這一具有影響力的名稱,並質疑政府突然改名的動機。實際上,在2020年印度最高法院就駁回了更改印度國名的申請。印度最高法院法官鮑勃得(Sharad Arvind Bobde)表示,印度憲法已寫明,印度就是巴拉特。
還有反對者認為,印度政府此舉是政治操作,針對的正是反對黨兩個月前成立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縮寫為INDIA)。這一聯盟將在明年的全國選舉中挑戰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
林民旺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改名也或有選舉的考慮,通過改名再起打起民族主義和本土主義的牌,這是印度人民黨在過往選舉中就很擅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