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家車企CEO稱已準備好迎接來自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挑戰
隨著汽車行業走向電氣化以及中國電動汽車公司崛起,多位歐洲汽車製造商的首席執行官近日承認,這些老牌汽車公司正失去競爭優勢。幾十年來,通過製造優質的內燃機汽車,歐洲在汽車領域奠定了主導地位。但隨著電動汽車需求的增長,以及中國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電池,這種競爭優勢正在被削減。
法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法雷奧的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夫·佩里拉(Christophe Périllat)說,中國現在是該公司的主要市場,因為以前內燃機車的“進入壁壘”已經消除。這使得中國新能源車企不僅在國內嶄露頭角,而且還成了潛在的汽車出口商。
這種趨勢對大眾、雷諾和寶馬等歐洲汽車巨頭構成了實質性威脅,因為它們希望在沒有政府補貼支持的情況下,增加他們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的銷售數量。
雷諾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參加在慕尼黑舉行的IAA移動大會時稱,該公司將繼續增加對新技術、電池廠和超級工廠的投資,並希望該公司新的純電動汽車部門安培(Ampere)能讓它在一個與傳統市場截然不同的新興市場中參與競爭。
德梅奧補充說:“我們對安培寄予了厚望,希望在每一次迭代中將成本削減40%,這涉及到在技術、開發和製造技術方面的大量投資。我們認為,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做到這一點,但這需要一些時間,因為中國汽車設備製造商起步更早。此外,中國的市場環境也不同。所以這是一場戰鬥,我們已經準備好參與其中。”
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Oliver Blume)也承認來自中國汽車公司的挑戰。他表示,該公司今年制定了新的中國戰略,專注於開發專門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技術。這家德國巨頭還創建了汽車軟件公司Cariad,並與中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小鵬、合資夥伴上汽集團和自動駕駛公司Horizon Robotics展開合作。
布魯姆說:“競爭也能幫助提升我們自己的技術,中國是我們的重要市場之一,我們將繼續在那里大舉投資。大眾已經制定了龐大的成本計劃,並看到了擴大電動汽車生產、同時將電池生產成本降低50%的巨大機會。”
布魯姆補充說:“一方面,我們在汽車的駕駛能力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大眾有很高的質量標準,我們專注於設計,我們擁有許多偉大的品牌,與新的競爭對手相比,這些都是巨大的優勢。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在電氣化、數字化和連通性方面加快步伐,因此我們正在開發自己的平台,並將其與其他合作平台相結合,所以我認為我們處於有利地位。但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速度,因此大眾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CRU集團的金屬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十年裡,中國始終在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建設電池工廠,並且還在新增產能。
大眾集團旗下品牌斯柯達首席執行官克勞斯·澤爾默(Klaus Zellmer)說:“電池工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電力成本,如果你生產電池,電力成本將是最大的成本驅動因素,這也是歐洲仍然需要迎頭趕上的地方。與中國或北美相比,我們的電價太高了。”
在美國,喬·拜登(Joe Biden)總統簽署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為氣候和清潔能源投資撥款3700億美元,大幅擴大了對清潔汽車製造的稅收抵免和其他激勵措施,同時支持國內電動汽車供應鏈建設。
目前,儘管歐洲企業也可以獲得各種補貼和激勵措施,但澤爾默表示,這些“與美國或中國比較依然相去甚遠”,政策制定者的“行動不夠快”,無法跟上步伐。
澤爾默指出,大眾也創建了自己的電池公司PowerCo,併計劃在加拿大建立超級工廠,以幫助提升西班牙和德國現有工廠的產能。他還說:“我認為,就供應而言,我們處於有利位置,但在擴大超級工廠規模方面,歐洲目前做得還不夠好。”
雖然雷諾和大眾等公司傳統上專注於批量生產中檔汽車,但它們似乎對中國競爭對手的威脅相當警惕。不過,這些豪華汽車製造商似乎對維持它們價值主張的能力很有信心。
德國豪車製造商保時捷研發部主管邁克爾·施泰納(Michael Steiner)表示,該公司正專注於打造高質量零部件,以與中國競爭對手區分開來。
施泰納說:“中國汽車製造商是我們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在電池技術研發方面進展非常迅速。對於保時捷來說,我們正在尋找更好、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我們有自己的子公司,名為Cellforce Group,我們正在那裡開發和生產用於高性能汽車的電池,這些電池比你現在能買到的主流電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