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土重來?厄爾尼諾或再度推高農產品價格
潛在的通脹威脅給經濟復甦帶來不確定性。今年下半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異常氣候日漸頻繁,持續高溫,強降雨……氣象預告稱,新一輪厄爾尼諾現像或將襲擊南亞和美洲,給糧食價格帶來波動。潛在的新一輪通脹威脅或讓各國央行面臨更長時間內保持更高利率的壓力,給經濟復甦帶來挑戰。
糧食價格危機四伏
氣象預告顯示,從9月開始,太平洋上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預計將給南亞和中美洲部分地區帶來持續極端高溫,南美安第斯山脈則將迎來又一輪強降雨的考驗。
異常天氣往往擾亂農作物週期,從而給糧食產量帶來壓力,加上此前印度宣布禁止出口多種大米,俄烏黑海糧食外運協議到期,多重衝擊對於發展中國家構成新挑戰。世界銀行統計顯示,食品通常占到日常消費支出的30%左右,是發達經濟體的兩倍。
大宗商品研究機構Mintec穀物分析師阿萊克薩希納(Zanna Aleksahhina)表示,投資者尚未對極端天氣將如何影響商品和金融市場進行定價。“我們正在密切關注未來兩到六週的天氣預報,這將是至關重要的。但市場目前似乎還不想考慮任何形式的風險溢價。”她說。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全球農產品價格已經有所波動。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食品價格指數止跌回升,7月上漲1.3%,其中植物油價格上漲了12.1%,小麥價格上漲1.6%,全米指數上漲2.8%,達到2011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摩根士丹利美洲可持續發展股票研究主管桑切斯(Laura Sanchez)在報告中寫道:“厄爾尼諾現象往往在11月至2月達到峰值,但對食品通脹、財政預算、貨幣政策和貿易的影響,尤其是對新興市場而言,會持續更長時間。”
糧農組織此前警告稱,糧食進口成本上升可能在部分脆弱新興國家引發“潛在危機”。糧農組織稱,許多新興經濟體已經面臨著貿易夥伴經濟低增長、借貸成本上升和商品價格高企的完美風暴。
央行政策面臨考驗
隨著食品價格風險醞釀,多國央行已經嚴陣以待。面對洋蔥、番茄等價格大幅上漲,印度央行行長達斯(Shaktikanta Das)此前表示,他對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干燥天氣感到“擔憂”。泰國貨幣政策委員會則警告稱,未來大米價格可能受到明顯衝擊。
對於處於緊縮政策拐點的不少發展中國家央行而言,下一步的選擇變得愈發艱難。上月巴西央行剛剛宣布了疫情以來的首次降息,不過該行在決議聲明中提及,“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的不確定性是國內食品價格下跌的一個關鍵阻力。”
凱投宏觀市場經濟學家伊奧瓦內爾(Diana Iovanel)表示,“在厄爾尼諾的挑戰面前,新興市場央行需要在更長時間內保持更高的政策利率,以對抗更持久的通脹。”
摩根大通表示,大規模厄爾尼諾現像對全球通脹的影響往往不僅僅局限於食品。報告援引世界銀行對20世紀60年代大宗商品價格數據集的分析發現,厄爾尼諾事件與全球橡膠、木材和鋅等原材料價格上漲有關。在澳大利亞,厄爾尼諾現象往往會給西部皮爾巴拉地區鐵礦石礦區帶來強降雨,該國約佔全球海運鐵礦石市場的60%。
事實上,發達經濟體也難以避免溢出效應。中北美地區乾旱將導致巴拿馬運河水位回落,管理方只能控制船隻過境條件,從而將推高假日季產品成本。同時厄爾尼諾也會讓歐洲不再出現暖冬,天然氣需求增加可能引發新一輪能源通脹和加息壓力。
在上月底舉行的主題為“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轉變”的傑克遜霍爾央行年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古蘭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表示:“各國宏觀環境更加脆弱,政府已經動用了大量財政資源來應對疫情,如今面臨的是創紀錄的政府債務水平、以及可能持續疲軟的生產力增長,並帶來不確定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