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登月後印度太陽探測器接力升空太空科技初創企業扎堆落戶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9月2日表示,印度首個太陽探測器“太陽神-L1”號(Aditya-L1)當天從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探測器預計將花費4個月的時間,到達預定位置。在3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又宣布,印度“月船3號”探測器攜帶的“普拉吉安”月球車已經完成探索任務,在關閉有效載荷後進入休眠模式,將在9月22日嘗試喚醒。
太陽探測器
繼8月23日印度“維克拉姆”著陸器在月球南極附近軟著陸後,9月2日中午“太陽神-L1”號在安得拉邦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成功,再次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科學家歡呼起來。
與此同時在發射場附近的觀景台上,也有上千名民眾在觀看探測器升空,隨著火箭升空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民眾也開始狂歡了起來,同時還有超過50萬名觀眾觀看了探測器發射的直播。
與月球探測器會最終登月不同,“太陽神-L1”號探測器將歷時約4個月,抵達距地球約150萬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1點(日地L1點),由於地球距太陽約1.5億公里,這只相當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
但由於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得多,在日地L1點上,兩個天體對“太陽神-L1”號的引力相當。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表示,探測器已經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將為探測器長期提供電力,並且已經開始運作。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一名官員表示,探測器在日地拉格朗日1點可以避免日食和掩星等乾擾,對太陽進行持續觀測。探測器上攜帶的7種科學儀器將幫助研究人員進一步了解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活動的成因。
這是印度對太陽研究的第一次嘗試。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歐洲航天局(ESA)、中國和日本均先後發射了太陽探測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專家、《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長期以來,印度政府動用大量資金和技術來支持發展航天產業,作為大國的標誌性產業來發展,取得如今的成就並不是一蹴而就,或者“碰運氣”僥倖得來的。
2021年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在發射三年後,終於飛越了太陽的上層大氣——日冕,採集到了粒子樣品並觀測了磁場。這是人類的探測器有史以來第一次與太陽“親密接觸”。
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一再拖延
印度在2008年形成了探日計劃的初步雛形,印度政府在2019年批准了“太陽神-L1” 號任務。“太陽神-L1”號探測器的造價約為4800萬美元(約合3.49億元人民幣)。
這與印度的“月船3號”計劃相似,都是很“省錢”的。“月船3號”總花費為61.5億印度盧比(約合5.41億元人民幣)。這一成本不僅低於時下熱門的好萊塢電影《芭比》或《奧本海默》,而且相比航天題材《星際穿越》1.65億美元(約合12億元人民幣)的花費,只有一半不到。
印度一直以較低的成本追逐老牌航天大國多年來取得的成就。外界認為,印度能夠降低成本,一方面是通過複製和改造現在航天技術,另一方面是因為印度的人力成本較低,包括印度航天科學家的收入遠低於外國同行。
除了國家投資外,印度積極調整政策,推動私營部門在太空領域擴大投資。目前已經有超過150家太空科技初創公司落戶印度,研究運載火箭、衛星和地球觀測站等太空技術。
印度太空科技初創的融資也從2021年的9600萬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1.12億美元。而據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印度航天科技業的投資較去年還大幅增長了60%,今年已經累計達到6200萬美元。
不過雖然在航天探測器上取得了不少進步,但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卻一再拖延,現已推遲到2025年。王亞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發展載人航天印度需要在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同時推進。
他進一步解釋,在硬件方面,印度需要發展適合載人航天的火箭,研製合適的載人飛船,同時在軟件方面,也有諸多領域需要著手進行,包括航天員的選拔,航天食品和工具的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