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小鵬合作最核心的8個問題該如何解讀?
大眾和小鵬的合作已經塵埃落定地,具體合作信息昨天我們已經發了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之前的文章,這裡不再贅述。大眾斥資7億美元收購小鵬4.99%股份,並簽署戰略合作,奧迪與上汽強化合作關於雙方的這次合作,有很多人有各種疑惑:大眾為什麼要合作?為什麼是小鵬?小鵬又為什麼要牽手大眾?未來的發展會如何走向?對中國汽車產業有何影響?
我們提煉了8個外界最關心的問題逐個分析
一、大眾為什麼一定要合作?
有人說大眾有錢有根基,自己花錢自研,慢慢打磨產品不行嗎?
答案是不行,因為市場不等人。
市場的判斷是輔助駕駛會在2026年之前成為智能汽車的關鍵競爭力,從技術,產業,政策方面均有依據。
技術層面,特斯拉大概在2021年左右提出了“BEV + Transformer”技術路線,它主要有利於解決圖像尺度問題和遮擋問題,更好地實現向量空間的構建,並且在規控算法上,有望提升其泛化能⼒,優化在復雜場景下的表現。加速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產業層面,目前自動駕駛最核心的芯片、激光雷達,域控等產品已經逐步成熟,智駕硬件BOM成本有可能達到50%的降本幅度。
政策⽅⾯,⼯信部在今年6月已明確表態⽀持L3及以上級別的⾃動駕駛功能商業化應⽤,這將加速相關技術在量產⻋型中的落地應⽤。
這些都加速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大眾慢工出細活,必須快刀斬亂麻。
從市場表現來看這樣的苗頭已經出現,小鵬自己內部給出的銷售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在G6上市當天公佈的3萬台訂單中,選擇具備XNGP能力MAX版本的用戶超過70%。
對新能源有關注的朋友應該都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新能源真正上量是從2019年特斯拉Model 3國產開始,此前一直是比亞迪,奇瑞等企業在低端市場靠政策補貼,以及B端市場小打小鬧。
從2022年9月新能源產量突破500萬開始,市場在一年時間裡迅速升溫,2023年7月中國第2000萬台新能源汽車下線,從500萬到2000萬台,新能源保持5個月一翻倍的增長速度,變化之快,令人咋舌。
如今的自動駕駛也遵循同樣的市場規律。
輔助駕駛牽扯到數據的積累以及地圖的數據的合規性問題,理論上普及的周期會比新能源更長,但從目前算起,不會超過5年,甚至大部分車企們的預測就在這兩三年內,也就是大眾和小鵬合作的首款車型推出的2026年。
在此之前,大眾必須提供足夠有競爭力的產品推向市場。牽手在智能化方面積累強的車企走捷徑就成了必由之路。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車時代,軟件定義汽車的大趨勢下,數據成了核心資產,尤其是地圖數據方面,外資品牌在這方面天然存在“障礙”,此前特斯拉已經被要求必須在國內(貴州)建立數據中心。大眾牽手本土合作能夠很好的規避後期的不確定性。
另外,從組織架構角度看,大眾是傳統車企出身的組織架構,要構建軟件型能力需要很長的時間學習,並不是短期內花錢挖兩個人就能解決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建設。此前大眾CARIAD軟件公司在這方面走的彎路也證明了這一點。
二、地平線之外,為何“另尋新歡”?
很多人疑惑,大眾已經跟地平線進行了深度綁定,並且自己也佈局了CARIAD,還在安徽專門成立了聚焦智能電動汽車的大眾安徽,可以說是多線佈局,為什麼還要繼續擴大朋友圈?
地平線強於芯片和感知,在輔助駕駛的全局性層面,比如工程能力,數據積累等方面涉獵的並不深,能夠給到大眾的幫助有限,大眾需要在全局上有足夠優勢的合作夥伴。
三、為什麼不找一家本土自動駕駛供應商?
也有人會疑惑,為什麼不找一些自動駕駛供應商來投資,可控性不是更好,而且還不用擔心培養的是將來的競爭對手。
答案同上,依然是全局性。自動駕駛的單點能力上很強,但任何一家自動駕駛公司在全局性上與造整車的小鵬依然存在差距。
四、為什麼選擇小鵬?
上文提到,特斯拉發現的“BEV + Transformer”的技術路線迅速獲得了國內自動駕駛圈的認可,但由於新技術對企業的算法積累以及芯片硬件都要求極高,目前真正將該技術落到實處的企業鳳毛麟角。小鵬是為數不多的在這方面構建核心能力的企業。
再有,在數據層面,小鵬也是國內真實里程數據積累最多的國內企業。自動駕駛拼到最後就是數據閉環能力,小鵬在數據採集,自動標註,雲端訓練的數據閉環上已經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能夠讓智能駕駛系統快速落地,並且保證後期高效的OTA能力。
此外,還是上文提到的數據合規性問題,小鵬已經在烏蘭察佈建立了大數據中心,這些問題交給小鵬顯然比大眾自己做更合適。
五、為什麼不是華為?
按照小鵬內部人士對外的說法,大眾在選擇小鵬之前,對市面上所有的智能電動汽車進行拆車和研究,小鵬在各方面的表現最佳。
表象的可能之外,大眾對合作方也有自己的思考。
華為在業內的風格一直以強硬著稱,其與大眾能夠達到多高的契合度不得而知。
此外,大眾希望利用小鵬G9的平台直接生產新車型,掛大眾標銷售。華為不造整車,不能相關的技術服務,合作的延展性沒有小鵬那麼高。
六、小鵬為什麼牽手大眾?
新勢力發展到今天,也就理想數據稍微好看一點,但沒有任何一家敢說自己已經“上岸”。尤其小鵬之前在G9上吃過虧,雖然G6迅速調整好了姿態,但也沒有達到“高枕無憂”的階段。
小鵬的技術路線和戰略方向肯定沒問題,但是短期的資金壓力和長期的市場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牽手大眾,短期內獲得一定的資金支持,緩解現金流壓力;長期看通過收取技術開發費,開拓新的商業模式,擁有更多想像空間。
不僅如此,按照雙方的說法,小鵬向大眾輸入智能化技術,大眾也向小鵬輸出更高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整車製造能力等,也有利於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眾在成本控制和優化方面具有很強的能⼒,他們進⼊後也會幫助小鵬優化G9平台的成本,並且由大眾來主導零部件的採購。利用大眾通⽤零部件在全球的採購能⼒幫助小鵬進行降本增效。
這裡順便也多說一句,小鵬是新勢力裡少有的保持開放心態的車企,從吸納傳統車企出身的王鳳英進入董事會,到如今牽手大眾,小鵬一直在標新立異,但也沒有排斥對傳統經驗的學習。
甚至不排除將來小鵬與其他車企的合作,在新平台,新車型等方面。因為何小鵬一直在強調規模在未來競爭中的重要性。而小鵬目前的多個平台都沒有大多足夠大的規模,引入外部合作夥伴不失為一個擴大規模,降本增效的好辦法
七、合作會不會曇花一現?
車企之間合作最後談崩的案例不在少數,而且小鵬作為新勢力和傳統車企在工作方式,國別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很多人會有各種各樣的疑惑,二者的合作會不會點到為止,會不會出現大眾學了小鵬的技術最後拋棄小鵬的可能……
雙方都表達了長期合作的意願,但具體到細節,而且考慮到大眾複雜的合作夥伴關係,沒有辦法展開的太細緻。但戰略投資顯示了大眾希望長期合作的意願。
小鵬在公告裡也提到了這一點,以後不排除⼀些其他的合作領域,包括下⼀代電動平台,甚至更甚的L4層面的合作。
而在技術互換層面,小鵬比看客們想得明白。小鵬稱自己在核心技術上會有更多可控性,亦如當年中國品牌對外資品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一樣,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沒有太好的技術獲得。按照雙方的理解,合作的目的是共贏,而不是誰要把誰打敗或者擠下牌桌。
八、對中國汽車產業有什麼影響?
中國汽車工業長達40年的時間裡,一直對外資品牌處於仰望的狀態。但今天大眾與小鵬的合作打破了這樣的局面。
按照雙方協議,小鵬將向大眾進行技術輸出,並收取一定的開發費用。對汽車產業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外資品牌進入中國時,我們需要向他們支付技術開發費,但今天這樣的主客關係顛倒了。
在新舊勢力汽車企業合作上,大眾和小鵬身先士卒給所有企業打了個樣面對巨大的市場不確定性,合作共贏才有更多可能。
接下來如果聽到蔚來牽手奔馳,理想牽手寶馬的新聞也就不需要大驚小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