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採礦對海洋動物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
2020 年,日本首次成功進行了從深海山脈頂部提取鈷結殼的試驗,以開採鈷–一種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礦物質。直接開采的區域不僅會減少海洋動物的棲息地,而且開採還會產生沉積物羽流,在周圍水域擴散。7 月14 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關於首次試驗對環境影響的調查報告顯示,採礦區內和周圍的海洋動物數量都有所減少。
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有權管理特定國家管轄範圍以外的海底資源,但它尚未最終確定一套深海採礦法規。不過,對於希望在海底開採鈷、銅和錳等礦物的公司來說,國際海底管理局必須從7月9日起通過一套開採法規,或者根據現行國際法考慮開採問題。
第一作者特拉維斯-沃什伯恩(Travis Washburn)是一位與日本地質調查局密切合作的海底生態學家,他說:”一套法規應該很快就會定稿,所以很多決定都是現在做出的”。
2020 年,日本進行了從深海山脈開採鈷礦的試驗,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種做法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採礦產生了沉積物羽流,減少了採礦區及其周圍的海洋動物數量。(藝術家的概念)。
研究小組分析了日本三次訪問拓洋-醍醐海山的數據:採礦試驗前一個月、採礦試驗後一個月和採礦試驗後一年。從港口乘船進行為期七天的航行後,遙控潛水器前往海底,收集受影響區域的視頻。採礦試驗一年後,研究人員觀察到受沉積物污染直接影響區域的魚蝦密度下降了43%。不過,他們也注意到周邊地區的魚蝦密度下降了56%。雖然魚類數量減少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但研究小組認為這可能是由於採礦試驗污染了魚類食物來源。
研究沒有觀察到移動性較弱的海洋動物(如珊瑚和海綿)發生重大變化。不過,研究人員指出,這只是經過兩小時的測試,珊瑚或海綿仍可能受到長期採礦作業的影響。
“我曾以為我們不會看到任何變化,因為採礦試驗的規模太小了。”沃什伯恩說:”他們把機器開了兩個小時,沉積物羽流只移動了幾百米,但這實際上足以改變一些東西。”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需要多次重複這項研究,以便更準確地了解深海採礦對海底的影響。理想情況下,在進行採礦試驗之前,應該收集多年的數據,以考慮到海洋動物群落的任何自然變化。
沃什伯恩說:”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更多的數據,但這項研究強調了一個需要更多關注的領域。我們必須在更大範圍內研究這個問題,因為這些結果表明,深海採礦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