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億美元!上半年全球自然災害損失或創12年新高
全球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的經濟損失刷新近年新高。全球最大保險集團之一怡安(Aon)於21日發布最新報告,2023年上半年,包括地震、乾旱、風暴、洪水、熱帶氣旋、野火在內的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初步估計為1940億美元(約合1.4萬億元人民幣),遠高於21世紀以來的平均水平1280億美元,為有記錄以來的第五高,也創下201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上海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上海交大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特聘高級研究員忻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各種災難頻發與極端天氣有著明顯聯繫,展望下半年,厄爾尼諾現象持續之下,預計與氣候異常相關的災害發生頻率將居高不下。”
上半年全球災害損失或創12年新高
報告稱,今年前六個月,近半災害經濟損失來自今年2月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的破壞性地震,該事件成為自2010年以來最慘重天災,也是土耳其和敘利亞現代史上代價最高、最為致命的自然災害事件,經濟損失達到910億美元。
報告還顯示,上半年,至少發生了25起經濟損失達10億美元的災害,除一起之外,其餘都與氣候相關。按地域來看,在這25起事件中,有17起發生在美國,亞太地區為第二多發地區,期內發生四起重大天災,三起發生於歐洲、中東、非洲地區(EMEA)。
“預計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進一步大幅上升。”報告稱,通脹居高不下也對災難損失產生影響,“災害成本繼續受到世界許多地區持續存在的通脹壓力、人口結構和財富分配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自然災害多發也讓保險公司承受巨額償付壓力。怡安初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保險業損失高達530億美元,比21世紀以來的平均值高出約46%,也是有紀錄以來的第四高水平,美國持續不斷的強風暴是造成保險損失的最大原因。
影響政府支出及農業產出
忻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除了直接經濟損失,自然災害對經濟的影響還將體現在政府財政支出以及農業產出方面。
“支出方面,減災防災開支的大幅增加,可能迫使各國增加財政支出,採取刺激性或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進而加大本就高企的通脹壓力,令抗通脹之路再現波折;另一方面,大規模災害也會減少農業產出,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出現難以預料的大幅波動,進而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忻華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稱,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往往相伴而生,勢必會對東亞大陸季風區的農業、物流航運等產業造成直接衝擊,對澳大利亞這一國際大宗商品重要產地也影響重大,可以預見澳洲今年的農業甚至礦業產出都可能出現波動。
“東亞大陸諸多經濟體存在人口總量大、平原面積小的特點,農業產出不具比較優勢,本來只能勉強滿足本區域需求,今年隨著自然災害的發生,供應可能更為緊張。另外,俄烏緊張局勢造成烏克蘭等東歐國家的糧食外運非常困難,又將雪上加霜。因此,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以及相關的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市場都可能出現劇烈震盪。”忻華說道。
本月初,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預測稱,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這為全球溫度可能出現的飆升以及破壞性的天氣和氣候型態創造條件,厄爾尼諾事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續的可能性達到90%。
WMO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教授表示,厄爾尼諾的出現將大大增加打破溫度記錄的可能性,在世界許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會引發更多極端高溫。“WMO宣布厄爾尼諾出現,是向世界各國政府發出信號,動員各國提前準備,遏制其對健康、生態系統和經濟的影響。針對這一重大氣候現象相關的極端事件進行預警並採取預見性行動,對於拯救生命和生計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