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帶來大驚喜:孔雀魚群體面對天敵總有志願者”挺身而出”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與”志願者困境”所暗示的大群體合作較少的觀點相反,在較大的魚群中,特立尼達孔雀魚更有可能為了群體的集體利益而冒險,例如接近捕食者。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意想不到的合作可能是由於在較大的群體中存在更多的合作個體。
當面對所謂的”志願者困境”時,名為特立尼達河鱸的小魚讓科學家們大吃一驚。
這種困境的原理是,如果個體處於一個大群體中,他們就不太可能合作。人類的多項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但孔雀魚似乎與這一趨勢背道而馳。
在埃克塞特大學的這項新研究中,處於大群體中的孔雀魚更有可能冒險接近捕食者,為魚群收集信息。
埃克塞特大學動物行為研究中心的麗貝卡-帕吉特說:”面對可能的捕食者時,孔雀魚必須權衡風險。至少有一隻孔雀魚需要靠近,以確定是否存在威脅。這樣做的個體可能會被吃掉。但是,如果沒有一條魚冒這個險,整個群體就會處於危險之中。”
在這種’志願者困境’中,數學模型表明,較大群體中的個體合作意願較低,但孔雀魚是個例外。
特立尼達孔雀魚圖片來源:Rebecca Padget
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將一個梭魚的粘土模型(孔雀魚的天敵)放在一個裝有小群(5 只)、中群(10 只)和大群(20 只)孔雀魚魚的水箱中。
出乎意料的是,大群中的孔雀魚最有可能接近並觀察捕食者。在7 分鐘的試驗中,大群中的個體平均觀察了天敵模型14 次。中等群體中的孔雀魚最不願意靠近,平均每隻靠近7 次。
這些中等群體的成員在”庇護所”(水草後面或水箱邊緣的礫石附近)里呆的時間也最長。
帕吉特說:”我們還不能確定為什麼大群體中的孔雀魚更加合作。我們知道孔雀魚有不同的性格,因此可能是大群體中更有可能包含更多合作的個體–然後其他個體就會跟隨它們的腳步。”
觀察完捕食者後,孔雀魚會回到群體中。以前的研究表明,它們的行為會向其他個體發出危險信號。
在這項研究中,當一條孔雀魚靠近捕食者30 厘米(12 英寸)以內時,”觀察”就會被記錄下來。這種行為通常是由個體或主要魚群中的小分群進行的。
這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上的論文題為:”在對群體大小悖論的實驗測試中,大群體中的孔雀魚更頻繁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