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繁殖鳥類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出乎意料
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在過去30 年裡,歐洲繁殖鳥類的活動範圍平均每年移動2.4 公里(1.5 英里)。然而,這一變化與人們根據這一時期氣候和土地覆蓋變化所做的預期並不一致。研究人員預計,僅僅是基於氣候的因素,應該會導致範圍轉移的速度加快大約50%。
這項由英國達勒姆大學專家領導的研究使用了作為兩本全歐洲鳥類分佈地圖集一部分而收集的調查數據,這兩本地圖集出版時間相隔30 年。
研究小組發現,在兩次調查期間,物種分佈範圍內的局部殖民和滅絕事件只受到氣候變化的輕微影響。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事件受最初調查時的氣候條件的影響更大。
決定一個新地區是否被殖民化或一個種群是否滅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同一物種的其他種群是否靠近該地區。這種鄰近性促進了鳥類的殖民化,並最大程度地減少了鳥類的滅絕,這很可能是由於鳥類從鄰近地區擴散而來。
這一洞察力強調了保護當地種群網絡對減少物種滅絕和增強種群抵御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將於今天(7月2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聯合研究帶頭人、杜倫大學生物科學系的斯蒂芬-威利斯(Stephen Willis)教授說:”我們的發現潛在地顯示了對近期氣候變化的兩種耐人尋味的反應。在某些地區,’殖民化滯後’可能導致物種無法適應氣候的改善,這可能是由於新地點還沒有棲息地或獵物。與此相反,在我們預測會發生滅絕的地區發生的滅絕較少,這可能是’滅絕債務’的證據。”
“當物種因不利氣候而注定最終滅絕,但它們仍然設法存活下來,有時甚至存活很長時間,因為關鍵的限制因素,如它們偏好的棲息地,需要一些時間來改變,就會出現這種債務”。
第一作者克里斯蒂娜-霍華德(Christine Howard)博士補充說:”非氣候因素在改變分佈區變化中的關鍵作用突出表明,氣候只是影響歐洲繁殖鳥類種群的一個因素。”
“迫害等因素在限制歐洲鳥類數量方面的作用突出表明,迫害對許多物種來說仍然是一個大問題。然而,一些物種從過去的迫害或毒害中迅速恢復,這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即一旦這些影響得到控制,種群數量往往可以反彈。”
合著者之一、負責整理最新分佈地圖集數據的塞爾吉-埃爾蘭多博士補充說:”本工作強調瞭如何利用在許多國家收集的協調調查數據來更好地了解物種減少和增加的原因。這項研究中使用的數據收集工作涉及大量人員。僅第二份繁殖圖集就整理了來自12 萬名實地工作者的數據,對48 個國家110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進行了系統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