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搖籃與墳墓:追踪最遙遠星系中恆星的生與死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小組利用ALMA 對MACS0416_Y1 進行了長達28 小時的觀測。研究結果表明,塵埃信號區和氧氣發射區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但又相互避開。這種模式表明了星雲中新形成的恆星電離周圍氣體的過程。
天文學家利用ALMA 觀測到了132 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中恆星的誕生和潛在的死亡地點。他們的觀測發現了新形成恆星的電離過程和一個可能代表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超級氣泡”的巨大空腔,這是目前觀測到的最遙遠的此類結構。
此外,研究小組還在以塵埃為主的區域內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空腔,橫跨大約1000光年。當新的大質量短壽命恆星大量誕生時,它們所產生的連續超新星爆炸會在星雲內產生巨大的”超級氣泡”。觀測到的空洞可能就是這樣一個超級氣泡。
筑波大學的橋本拓也將這種觀測性能比喻為在富士山山頂捕捉到兩隻相距僅3厘米的螢火蟲發出的極其微弱的光,並能從東京將它們區分開來。
研究小組對星雲氣體運動的測量結果表明,這種環境有利於許多恆星的形成,有可能形成大質量的星團。研究小組負責人田村(Tamura)根據這些結果分享了對未來的展望。他斷言:”今後,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和計劃中的超大望遠鏡等儀器,對這些星團本身進行高分辨率觀測,可以獲得更詳細的信息”。
這些觀測結果以Yoichi Tamura 等人”z = 8.31 銀河系的300 pc 分辨率成像”為題發表: 大爆炸後6 億年的湍流電離氣體和潛在恆星反饋”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