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千億研發為什麼華為專利費才收了不到40億元?
一部智能手機,集合了芯片、屏幕、電池、通訊等眾多技術,歷來是各種專利大戰的重要戰場。往遠了說,有蘋果、三星曆時七年的“世紀大戰”,雙方均提出向對方索賠數十億美元的專利訴訟;往近了說,前不久OPPO、vivo因為諾基亞的專利“狙擊”,直接暫停了在德國的產品銷售。
與此同時,在外界眼中,華為作為一家重研發、重投入的科技巨頭,並且擁有眾多技術專利,但人們似乎很少看到華為在專利市場與其他巨頭激烈交鋒。
事實上,華為專利訴訟其實也不少,但確實也很少出現全民矚目,鬧得雙方都不歡而散的大案。
不僅如此,華為的專利收費也低得嚇人。7月13日,華為公佈了去年專利許可收入,約5.6億美元,不到40億人民幣。僅佔去年華為總收入6423億元的0.6%。
巨大反差背後,原因可能藏在華為的專利收費方案裡。
專利很多,收費很少
通常來說,專利費與專利數量成正比。誰的專利更多,就更能卡別人脖子,自然也就會有更強的專利談判權。當然,前提是技術專利。
在專利積累方面,華為是實打實的中國第一。
圖源:集微網
截至2022年底,華為持有超過12萬項有效授權專利,90%為發明專利,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權人之一。其中在中國和歐洲各持有4萬多項專利,在美國持有2萬多項專利。具體來看,華為在全球擁有20%的5G和WIFI 6專利、10%的4G專利、15%的NB-IoT和LTE-M專利。
僅去年一年,華為PCT(《專利合作條約》)專利申請數就達到7689件,是第二名三星電子的1.8 倍,從2017-2022年國際專利申請人排名連續六年蟬聯第一。
在5G方面,華為同樣不遑多讓,5G專利“遙遙領先”友商。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及標準提案研究報告》顯示,華為5G標準必要專利數量已經超過了9000項,位列全球第一。緊隨其後的是高通和三星,兩者標準必要專利數分別約為6000項和5000項。華為同樣比第二的高通多50%。
圖源:中國信通院
去年12月份,華為美國首席知識產權法律顧問Steven Geiszler接受美媒採訪時就表示,不管華為是否能夠在美國銷售產品,美國公司卻一定會用到華為的專利和技術,如果沒有華為的專利在美國沒人能使用Wi-Fi尤其是Wi-Fi 6及部分4G和5G技術。
可以這麼說,只要是和智能手機、通信相關,就幾乎避不開華為的專利。你每天用的4G、5G、Wi-Fi6等等都有華為專利。
當然,這都是靠龐大的人力、財力堆出來的。根據華為官方公佈的數據,最近十年華為累計研發費用達9773億元人民幣。其中僅2022年研發費用就達到1615億元人民幣,佔總收入的25.1%,研發支出在全球企業中排名第四。
那華為的專利費用是多少呢?
根據華為公佈的專利許可費率,4G手機每台不超過1.5美元;5G手機每台不超過2.5美元;Wi-Fi 6消費類產品每台0.5美元。
其中,不同類型及功能的物聯網設備,許可費率也有所不同,針對以物聯網技術為中心的設備,費率為產品售價的1%,同時設置了每台0.75美元的上限。對於通過物聯網增強聯接的設備,如智能電錶和共享單車,設置每台0.3-1美元的費率。
橫向對比來看,在同行中,華為的專利費率高嗎?以智能手機為例,我們可以看看同樣擁有大量5G、ICT專利的科技巨頭高通、諾基亞和愛立信。
2017年,高通公佈了5G專利授權許可費率,對於單模5G手機的專利使用費為2.275%;多模式(3G/4G/5G)手機專利使用費率則高達3.25%。注意,這裡的費率是以整部手機的售價為基礎,且沒有價格上限。也就是說一部售價3000元的5G智能手機,光是交給高通的專利費就高達97.5元。僅去年一年,高通技術授權(主要為專利許可)收入就達到63.58億美元,是華為的十倍有餘。
愛立信的5G多模手機專利費標準,根據手機售價不同,費用在2.5-5美元/部。諾基亞則要求每部使用其專利的5G手機應向其支付3歐元(約3.36美元)專利費。
和華為“5G手機每台不超過2.5美元”相比,三家通信巨頭在專利費上顯然要“大膽”得多。
收費不積極不是腦子有問題
對很多擁有大量專利的公司來說,巴不得專利費越多越好,例如美國甚至直接衍生出一類“專利流氓”公司,通過收購其他小公司積累大量專利後,再通過專利訴訟獲取巨額賠償。
專利多,且技術關鍵,自己也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那為什麼華為在收專利費上這麼不積極呢?
2019年6月,華為被美國製裁後,任正非是這麼說的:“我們太忙了,發展太快了,沒時間收取專利費,當我們不忙的時候,閒下來的時候,即使要專利費,也不會像高通一樣要那麼多。”
2021年3月,華為首次公佈5G專利費率,正式開始大規模“收租”。華為知識產權部部長丁建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專利費率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收入,許可的費用是否能收回研發的投資。第二方面還需要考慮成本,即行業實施的成本,不能定非常高的費率,否則會給實施增加難度。”
這番話似乎成為了今年OPPO、vivo和諾基亞專利訴訟的最佳註解。在發給媒體的聲明中,OPPO、vivo都提到了一點,“諾基亞專利費用過高,無法接受”。最終,兩家公司寧願退出德國市場,也不願妥協。
這種雙輸的局面,恐怕不管是諾基亞還是華為,抑或是OPPO、vivo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不過,最近幾年,華為在專利方面也開始強硬起來。
手機失血,專利費止血
去年10月,華為以“侵犯發明專利權”為由,起訴亞馬遜。華為認為亞馬遜侵犯了其兩項云計算專利。
今年3月,據中國知識產權報第02版刊發的《重大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受理公告》,華為已經起訴小米四項專利侵權,此次專利糾紛主要涉及4G/LTE技術、手機照相和解鎖技術等。
6月,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華為正在向約30家中小型日本公司收取使用專利技術的許可費。
除了日本,華為還在東南亞地區加強收取專利許可費。日經新聞報導稱,涉及的企業不分規模,甚至連員工人數在150人左右的初創企業和數人規模的小型企業都被要求支付專利費。
華為在專利費上的積極性來自現實壓力。
從2020年芯片受限後,華為手機業務一落千丈,公司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去年8月,任正非就明確表示,“整個公司的經營方針要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
而專利費往往被稱為“躺著掙錢”,手握大量技術專利顯然也成為了華為難得的“開源”利器。
並且由於專利的成本大多由前期研發支出所承擔,後續收取的不帶實體的專利費,幾乎約等於純利潤收入。因此,儘管去年華為40億元的專利費僅佔總收入的0.6%,但卻占到其356億元淨利潤的11.2%。
在手機業務還看不到恢復的情況下,華為在專利費收取方面的動作,恐怕一時半會兒還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