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中國電子ARM處理器合併生態,意在何為?
華為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電子)同時在官方微信發布消息,決定合併鯤鵬生態和PKS生態,共同打造同時支持鯤鵬和飛騰處理器的“鵬騰”生態。
對圈外人來說,可能並不太理解這個消息的內涵。實際上,這一動作不僅反映出,華為和大型央企加深了合作,同時意味著,之前在生態上單打獨鬥的兩大ARM國產CPU,開始在生態建設上走向融合。
飛騰方面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指出,飛騰和鯤鵬兩者都源自ARM生態、兼容ARM指令集自主發展,並且已經在部分市場取得不俗的成績。為了更好地推動和擴大飛騰和鯤鵬在行業場景應用範圍,需要做大市場蛋糕,推動上層生態的統一,降低合作夥伴適配工作量。
不過,有知情人士告訴觀察者網,這並不意味著鯤鵬和飛騰會共同開發處理器,雙方主要是在嚴峻的外部環境下,進行軟硬件適配、標準、人才、開源、創新中心等方面的合作,本質上還是競爭關係。
華為鯤鵬920處理器
中國電子是一家以網信事業為核心的央企,在其構建的PKS生態體系中,“P”代表(PHYTIUM)飛騰處理器,“K”代表(KYLIN)麒麟操作系統,“S”代表注入安全的能力。PKS體係由處理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終端、外設、中國電子云等軟硬件產品和相關的產業生態共同構成。
鯤鵬則是華為基於ARM指令集授權設計的處理器。
根據官網,鯤鵬系列芯片目前只有鯤鵬920一款,該處理器2019年發布,採用7nm製造工藝,基於ARM v8.2架構授權,由華為自主設計完成,主頻2.6GHz,單芯片支持64核。
鯤鵬920推出之際,正值華為開始遭遇美國連續打壓。為了應對製裁影響,華為計算產品線採取“硬件開放、軟件開源”的生態策略。
在通用計算領域,硬件廠商可以基於鯤鵬主板發展自有品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軟件廠商可以基於華為開源的openEuler開源OS以及配套的數據庫、中間件等平台軟件發展應用軟件和服務。
鯤鵬生態,就是基於鯤鵬處理器構建的全棧IT基礎設施、行業應用及服務。而鯤鵬生態也是華為提出的六大數字技術生態之一,包括鯤鵬、昇騰、HMS、鴻蒙、華為雲、MDC(智能駕駛計算平台)等。
有知情人士告訴觀察者網,鯤鵬和飛騰本身屬於競爭關係,尤其是在信創市場。雖然二者走的都是ARM指令集授權路線,但在生態適配等工作上還是在單打獨鬥,相互之間協同合作較少,不僅分散了國內稀缺的自主科技力量,而且割裂了產業生態,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怎麼避免資源浪費,成為關鍵。
此次雙方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合併後的“鵬騰”生態將秉承“優勢互補、協同合作、產業共建、繁榮生態”的原則,在產業標準、夥伴計劃、技術協同、開源貢獻、市場營銷、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通過構建統一的’鵬騰’生態,將簡化生態夥伴的軟硬件適配和認證,使能夥伴開發更多形態的產品,可覆蓋雲、數據中心、邊緣、PC終端等全場景,夥伴基於’鵬騰’生態的產品與解決方案也將更加豐富。”新聞稿中說道。
有行業人士分析指出,中國電子和華為各自具有優勢,比如中國電子具備的央企背景和廣泛的政企市場資源,與華為的技術優勢和廣泛生態體係可以形成有效互補,對國內自主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更有利。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飛騰處理器
說到國內CPU的研發,鯤鵬和飛騰所代表的ARM路線只是其中之一,還有自研指令集的申威和龍芯,以及走X86技術授權的海光和兆芯。目前,這些國產CPU已應用於政府、運營商、金融、電力等信創場景,但尚未規模走向公開市場,國內公開市場仍被英特爾和AMD主導。
對國產CPU的發展來說,不同路線,所代表的自主化程度和生態建設難度也不同。
比如,兆芯和海光走的是X86內核授權模式,生態雖然是最成熟的,但自主可控程度較低;鯤鵬和飛騰走的ARM指令集授權模式,可以自主設計CPU核心,可控程度較高,但桌面和服務器生態尚未成熟;龍芯和申威是指令集和IP內核全部自研,這種模式可以實現完全自主可控,但生態要從頭開始構建。
今年兩會期間,飛騰公司副總經理郭御風在接受觀察者網專訪時曾指出,多條技術路線可以讓大家自由競爭,這對技術繁榮和交流會有更大好處,也會讓國產CPU更充分的競爭。但目前國內的產業現狀,多技術路線也會帶來很多弊端。不同技術路線最終長出的生態樹不同,本來國產CPU力量就十分薄弱,多技術路線又會導致無法形成生態合力,弊端十分明顯。
他認為,國產CPU應加速技術路線收斂,如果不做一定乾預,等待市場收斂的周期可能會很長。不過,收斂也一定是市場先去收斂,如果國產CPU不滿足市場需求,只靠政府強制的行政指令去收斂,實際上是違反技術和產業發展規律的,也不一定取得好的結果。
“我們希望通過舉國體制和政府的手,去加速市場的收斂,收斂方向還是以市場選擇為準,再通過中國的體制和政策優勢,讓國產CPU發展期縮短。”郭御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