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解釋泰坦潛水器”災難性內爆”是如何發生的
之前美國海岸警衛隊稱,最近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泰坦”號潛水器經歷了一次”災難性的內爆”。災難的悲慘結局是船上的五名乘員被推測在內爆中瞬間身亡。這樣的內爆是如何發生的,它又會對泰坦號的船員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東北大學全球新聞網聯係了東北大學物理學傑出教授Arun Bansil,以提供有關物理學的基本概述–以及與之相關的後果。

潛水器”泰坦”號由於極端的水壓而遭受災難性的內爆,導致所有五名乘員推定死亡。失敗被認為是由於船體的實驗性設計而發生的,它主要是由不太耐用、不太容易理解的碳纖維而不是傳統材料製成。
為清晰起見,簡短的對話已經過編輯。
潛艇’內爆’是什麼意思?是什麼原因導致水上潛水器發生內爆?它與爆炸有什麼不同?
很簡單,內爆是爆炸的反面。在爆炸中,力向外作用,但在內爆中,力向內作用。當一個潛水器在海洋深處時,它經歷了由於水壓而在其表面產生的力。當這個力變得大於船體所能承受的力時,該船就會發生劇烈的內爆。
監督搜索潛水艇的政府官員說,發現水船的碎片符合’災難性內爆’的情況。這樣的事件對五名乘員意味著什麼?
像爆炸一樣的內爆是非常激烈的。當船體在巨大的外部壓力下破裂時,大量的能量被釋放出來,而這五名乘員會立即死亡。乘員們不會有痛苦感受,也不會意識到是什麼襲擊了他們。
如果可以的話,能簡要地解釋一下,潛艇首先能夠在如此破碎的深度航行的背後的工程,以及為什麼泰坦號被推測為無法做到?
關鍵是船體的設計,它可以保護船隻不受試圖壓碎船體的巨大外部水壓的影響。現有的大部分技術都是基於鋼、鈦和鋁。這些材料在極端壓力下的性能已被充分理解。
然而,泰坦號的船體包含實驗性的設計,它主要使用碳纖維,其優點是比鈦或鋼更輕,因此泰坦號可以有更多的空間供乘客使用。然而,用於深海的碳纖維的特性並不那麼好理解。它可以突然開裂和斷裂。
另外,泰坦號以前曾進行過幾次深海潛水,這將促進船體的材料疲勞發生,使船體更容易發生災難性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