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研究顯示人類祖先生活在恐龍之中並在小行星撞擊中倖存下來
通過對化石記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胎盤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狗和蝙蝠)的白堊紀起源,表明它們在恐龍滅絕之前與恐龍共存了很短一段時間。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災難性破壞導致所有非鳥類恐龍死亡,這一事件被稱為白堊紀-古近紀(K-Pg)大規模滅絕。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爭論胎盤哺乳動物是否在大滅絕之前與恐龍一起存在,或者它們是否只是在恐龍滅絕後才進化。
布里斯托爾大學和弗里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化石記錄的深入分析表明,胎盤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狗和蝙蝠等物種,在白堊紀時期進化,在恐龍滅絕之前與它們短暫共存。(與這位藝術家的描述不同,最早的胎盤哺乳動物被認為類似於小花栗鼠)。
胎盤哺乳動物的化石僅在年齡小於6600 萬年的岩石中發現,即小行星撞擊地球時,這表明該群體是在大滅絕之後進化的。然而,分子數據長期以來一直表明胎盤哺乳動物的年齡較大。
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布里斯託大學和弗里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團隊對化石記錄進行了統計分析,確定胎盤哺乳動物起源於大滅絕之前,這意味著它們與恐龍曾經共存很短的時間。然而,直到小行星撞擊之後,胎盤哺乳動物的現代譜系才開始進化,這表明恐龍消失後,這一類動物能更好地實現多樣化。
研究人員收集了胎盤哺乳動物群體的大量化石數據,這些數據可以追溯到6600 萬年前的大規模滅絕。
布里斯托爾地球科學學院的主要作者艾米麗·卡萊爾說:“我們收集了數千塊胎盤哺乳動物的化石,並能夠看到不同群體的起源和滅絕模式。 基於此,我們可以估計胎盤哺乳動物何時進化。”
合著者丹尼爾·西爾維斯特羅(弗里堡大學)解釋說:“我們使用的模型根據譜系首次出現在化石記錄中的時間以及譜系隨時間變化的物種多樣性模式來估計起源年齡。 它還可以根據該群體滅絕時的最後一次出現來估計滅絕年齡。”
共同作者、同樣來自布里斯托爾的Phil Donoghue 教授補充道:“通過研究起源和滅絕,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K-Pg 大規模滅絕或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期(PETM) 等事件的影響。”
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譜系)以及兔形目(兔子和野兔)和食肉目(狗和貓)被證明是在K-Pg 大滅絕之前進化的,這意味著我們的祖先與恐龍混居。在小行星撞擊中倖存下來後,胎盤哺乳動物迅速多樣化,這可能是由於失去了與恐龍的競爭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