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幫助分離可堆肥和傳統塑料垃圾
可堆肥塑料的使用正在增加,雖然它們提供了一些好處,但這些材料,如包裝紙和包裝,在回收過程中可能與傳統塑料垃圾混合併污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已經採用了先進的成像技術,並創建了能夠區分可堆肥塑料和傳統塑料的機器學習算法。
一次性塑料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各種形式出現,如食品容器、咖啡杯和塑料袋。儘管某些塑料被設計成在受控條件下進行生物降解,但它們仍然是有問題的,因為它們往往與傳統塑料相似。當這些可堆肥塑料回收不當時,它們會污染塑料廢物流,導致回收效率下降。此外,可回收的塑料經常被誤認為是可堆肥的,導致堆肥被污染。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在《可持續發展前沿》(Frontiers in Sustainability)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使用機器學習來自動分類不同類型的可堆肥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並將它們與傳統塑料區分開來。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Mark Miodownik教授評價說:”準確度非常高,允許該技術在未來可行地用於工業回收和堆肥設施。”
研究人員使用了不同類型的塑料,尺寸在50mm乘50mm和5mm乘5mm之間。傳統的塑料樣品包括PP和PET,通常用於食品容器和飲料瓶,以及LDPE,除其他外,用於塑料袋和包裝。可堆肥塑料樣品包括PLA和PBAT,用於杯蓋、茶袋和雜誌包裝;以及棕櫚葉和甘蔗,這兩種生物質衍生材料用於生產包裝。這些樣品被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前者用於建立分類模型,後者用於檢查準確性。
結果顯示成功率很高: 當樣品的尺寸超過10mm乘10mm時,該模型對所有材料都達到了完美的準確性。然而,對於尺寸為10mm乘10mm或更小的甘蔗衍生或棕櫚葉基材料,錯誤分類率分別為20%和40%。
在測量5毫米乘5毫米的碎片時,一些材料的識別率比其他材料更可靠: 對於LDPE和PBAT碎片,錯誤分類率為20%;而兩種生物質衍生材料的錯誤識別率為60%(甘蔗)和80%(棕櫚葉)。然而,該模型能夠無誤地識別PLA、PP和PET碎片,而不受樣品測量的影響。
“目前,大多數可堆肥塑料在傳統塑料的回收中被作為污染物處理,降低了它們的價值。應用Trommel和密度分選來篩選堆肥,減少其他材料的存在。然而,目前篩選過程中的污染物水平高得令人無法接受,”Miodownik解釋說。”可堆肥包裝的優勢只有在它們被工業化堆肥,並且不進入環境或污染其他廢物流或土壤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為了提高準確性,包括Nutcha Teneepanichskul、Helen Hailes教授和UCL塑料廢物創新中心的Miodownik在內的科學家團隊測試了不同類型的傳統塑料、可堆肥塑料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使用高光譜成像(HSI)進行分類模型開發。HSI是一種成像技術,在掃描不同材料的同時檢測其不可見的化學特徵,產生一個逐像素的樣品化學描述。人工智能模型被用來解釋這些描述並進行材料識別。
回收和工業堆肥過程中的塑料管理不善,使得可靠的分揀機制至關重要。Miodownik指出:”問題在於目前識別的速度太低,無法在工業規模上實施。然而我們可以並將改進它,因為自動分揀是使可堆肥塑料成為回收的可持續替代品的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