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最新座談會實錄回應華為天才少年離職創業
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了《擦亮火花、共創未來——任正非在“難題揭榜”火花獎座談會上的講話》,其中披露了今年2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這也是近期任正非最新的發聲。任正非表示,現在還屬於困難時期,但在前進的道路上並沒有停步。
去年12月30日,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發表新年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預計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369億人民幣,經營結果符合預期。華為2021年營收為6368億元人民幣,與2022年基本持平。
徐直軍當時表示,2023年,將是華為在製裁常態化下正常運營的第一年,也是關鍵之年。為了完成2023年的經營目標,華為將有四大措施。第一,繼續保持強研發投資;第二,堅持以質取勝;第三,積極進取,抓住機會,多產糧食;第四,繼續推進變革,激發組織活力,導向衝鋒。
以下為任正非的講話以及參加專家座談會中的發言:
任正非:前沿探索上還會繼續加大投入
任正非表示,華為現在還屬於困難時期,但在前進的道路上並沒有停步。2022年華為的研發經費是238億美元,幾年後隨著利潤增多,在前沿探索上華為還會繼續加大投入。華為與高校的合作是在一定的技術邊界內探索人類的未來;2012實驗室是以基礎理論及應用理論為基礎,探討現實性的可能,沒有目標考核;產品線是對產品的商業成功負責。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華為會不斷擴大對外合作的“喇叭口”。
“幸虧我們過去用了近二十年時間,在基礎理論上作了準備,投了幾千億培養了一批研究基礎理論的科學家、技術訣竅的專家。他們一直在爬科學的’喜馬拉雅山’。當我們受打壓時,就請這些科學家到’山腳’來’放羊’、’種地’……拿著’手術刀’參加’殺豬’的戰鬥。”華為用三年時間完成了13000+顆器件的替代開發、4000+電路板的反复換板開發……“直到現在我們電路板才穩定下來,因為我們有國產的零部件供應了。今年4月份我們的MetaERP將會宣誓,完全用自己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編譯器和語言……做出了自己的管理系統MetaERP軟件。”MetaERP已經歷了公司全球各部門的應用實戰考驗,經過了公司的總賬使用年度結算考驗,華為的賬是業界中很複雜的,已成功地證明MetaERP是有把握推廣的。許多設計工具也上華為雲公開給社會應用,逐步克服了斷供的尷尬。
教育不一定要有準確答案
任正非表示,科學與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科學是發現,技術是發明。範內瓦·布什有本書《科學:無盡的前沿》寫得挺好,科學就是無盡的前沿,未知的才叫科學。從這個角度,教育和科學是一樣的,教育不一定要有準確答案,準確答案不一定是學校的需求。
別人家有位在MIT讀博士的小孩對我說,他們沒有講義,也沒有課本;老師上來講一通,黑板上寫一通,指定一批參考讀物;幾名教授講課時互相批判,各有各的觀點,各自推荐一些參考書指導你去讀;然後你寫,寫文章不需要結果,只要思維邏輯是合適的,老師就給你打分了,這就是科學。老師講的是他正在研究的前沿,他自己也未完全明白,科學是一代一代去努力的。博士只要有思想方法,不一定會有結果,有些科學太遙遠,一步很難證明,過程正確也是好的。我們火花獎也不一定要有“結果”才行,否則怎麼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呢?如果教育總是追求結果,學生思想就會被約束。所以,不能太實用主義,以需求為導向,牽引中國前進是不夠的。教育應該放開讓學生“胡思亂想”,只要他想的邏輯相吻合,就不要去約束他。讀書是為了拿到開門的“鑰匙”,關鍵是讀一個方法學,運用知識的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取,怎麼組合、怎麼拼接,這就是大學要學習的。
企業的需求是現實性的,因為我們必須要解決現實問題,但教育不應該集中在現實需求上,要面向未來。
AI服務普及需要5G的連接
任正非認為,未來在AI大模型上會風起雲湧,不止是微軟一家。人工智能軟件平台公司對人類社會的直接貢獻可能不到2%,98%都是對工業社會、農業社會的促進,AI服務普及需要5G的連接。德國之所以這麼挺華為的5G,因為它要推進人工智能對德國工業的進步,實現工廠的生產無人化;中國的湘潭鋼鐵廠,從煉鋼到軋鋼,爐前都無人化了;天津港裝卸貨物也實現了無人化,代碼一輸入,從船上自動把集裝箱搬運過來,然後用汽車運走;山西煤礦在地下採用5G+人工智能後,人員減少了60%-70%,大多數人在地面的控制室穿西裝工作……這些都是已經大規模使用的例子,在這些過程中,最終對人類的貢獻是很大的。
任正非表示:“大家要關注應用,尤其是工業、農業社會的應用,模型的應用有時比模型本身還有前途。但是我們公司除了會做AI的底層算力平台,別的都不會,所以只好聚焦在這方面,為建立一個適應社會需求的算力平台而奮鬥。底層平台會開放這點是徐直軍對我講的設想,在2%的平台貢獻裡,我們佔一點點就行。ChatGPT對我們的機會是什麼?它會把計算撐大,把管道流量撐大,這樣我們的產品就有市場需求。”
數學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任正非認為,拿破崙數學立國的做法,推動了法國數學的進步;葉卡捷琳娜引進西方的哲學、繪畫……實際也促進了俄羅斯的進步。物理是數學,土木建築是數學,力學也是數學……數學可以被用在各種地方解決問題,涵蓋範圍很廣。比如,土木建築的專家通過對土木建築的理解,去解決土木建築的算法問題。
我們公司為什麼重視數學?無線電是什麼,通信是什麼?電磁波不就是方程嗎?土耳其Arikan教授一篇數學論文,十年後變成5G的熊熊大火;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前蘇聯科學家彼得·烏菲姆采夫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到鑽石切面可以散射無線電波,20年後美國造出了F22隱形飛機;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吳仲華教授的三元流動理論對噴氣式發動機的等熵切面計算法,奠基了今天的航空發動機產業。未來走向信息社會,數學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人工智能都是數學,算法問題就是數學問題。怎麼把物理學的一些量運用算法固化下來成模型?這個模型讓大家去用,用模型的人不一定要懂,會用就行。當然,物理學、化學、神經生物學、工程學、電子學……同樣都非常重要。
我們會在聖市建立系統仿真實驗室,聖大學的數學在世界上是很厲害的,無線、網絡、計算、數字能源、供應、製造、材料……都可以在這裡做仿真實驗;我們在貴安建立鏡像實驗室,做大模型實驗時,可以在貴安搭建一模一樣的完整場景,就不用在客戶的實際場景上試。請老師們來我們這裡做學問、做實驗,你可以把成果拿走,我們從你發表的論文上學習。
所以,對高校來說,公司渡過難關以後,在一定的技術邊界內,對高校的支持力度會更大一點,為改善大家的學術環境做一點點貢獻。但我們的錢和國家比起來,畢竟少得多。
“天才少年”主要用於入職定級定薪
任正非還說道,進入華為,“天才少年”這個稱呼就沒有了,定位“天才少年”主要用於入職的定級定薪。所有新員工在三丫坡入職培訓時,到處都是張榜公佈的題目,大家要去踴躍回帖,有人會讀這個帖子,就有人來找你喝咖啡,你要認真去交流,反對意見或贊成都行。他們是在選人,這些專家有權力給你當場定級的、定工作崗位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很厲害的專家。如果他認為你可以培養,職級就會被定得很高,為什麼非要從最低級別開始起步呢?他也可以把你拉進他的項目組,你直接就進入大項目組了。大項目組不是指規模大,而是指高端項目組。
我們強調“不拘一格選人才”,老、中、青相結合,在開放的環境中向前滾動。年輕人最有突破能力的是25-35歲;有經驗、有資歷的人有架構能力,架構和突破同樣重要。科學技術上也有成與敗的問題,敗不餒,失敗對你來說也是一次實戰鍛煉。
第二,我們不能壟斷人才,員工想出去創業或到其他公司去,人盡其才,發揮他的價值,對國家都是有用的。過去有個電影叫《中鋒在黎明前死去》,我們壟斷人才,沒有用也扣住不放,消磨他的青春,而且還要給他發工資,兩頭不討好。我們對人才機制也有反思,比如有些人進入公司以後,沒有很好使用到他最擅長的地方,沒有發揮作用等於浪費他的青春。
人才關鍵是怎麼用。比如我們強調專家垂直循環機制,專家不能在一個崗位呆很長時間,要到前線作戰去循環。“石頭”一翻開,壓在下面的“草”就長高了,大家都看見了,這樣年輕人就不會被埋沒在“石頭”底下。專家垂直循環的目的,是讓他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去解決實際問題。垂直循環下去不一定降薪,工作組沒有級別,他可以比行政部門的級別高,他可以是“尉官”、“校官”、“少將”、“上將”……保持他的循環,直到有合適崗位。當然,不合適的人也面臨著淘汰。沒有理論的實踐,會在盲目摸索中經歷數十次才能感覺到;沒有實踐,對理論就沒有深刻的理解。
未來可能做一些沒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任正非還提到,華為有個項目,希望做到幾千萬台服務器一個操作系統。“全是年輕人,我就讓他們’胡說八道’,反正我們現在也不可能做到幾千萬台。現在已經能做到幾十萬台一個操作系統了。
我們公司的算法是解決算力的算法,精力主要放在如何用算法來降低大流量過程中的消耗問題,只做’黑土地’基礎平台。原則上,我們不做解決客戶應用的算法,為業務服務的算法部分,只有客戶才搞得明白。數據是人家的,我們最多是藉用一下。
我們將來也可能向Google學習,做一些沒有現實意義的研究,不一定跟華為的業務有關,其實就是給人類社會多做一點貢獻。當然,我們現在還沒有那麼多錢,當純利足夠多時,我們的科學前沿就要推進一步,從火花變到宇宙去。”
要把科學和技術分開
任正非表示,科學就是好奇心驅動,有些理論和論文發表了,可能一兩百年以後才能發揮作用。偉大與孤獨是同義詞。比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從1856年至1863年共進行了八年,他將研究結果整理成論文《植物雜交試驗》發表,他發現了遺傳基因,但當時未能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孟德爾的思想和實驗太超前了。經歷百年後,人們才認識到遺傳基因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價值。
我們還是要把科學和技術分開,如果一講做事要有目的性,目的性就是技術,不是科學。科學就是你的興趣愛好,為了搞清楚不惜一切代價。所以,科學家大多數看上去都是“瘋子”,很少科學家能看到自己的研究在人類社會的成就。比如,麥克斯韋不知道他的方程對人類社會這麼重要,現在的無線世界是基於他的電磁場理論;法拉第也不知道現在的電氣化社會是源自他的線圈框實驗;畢達哥拉斯也想不到他的幾何學理論演變成了微積分的萌芽……
要在全世界吸納人才
任正非表示,高校的研究跟華為的研發沒有直接關係,因為高校要擔負起高校的任務,它是一個很廣闊的觀念。我們與高校合作,只是放進去一點東西,通過高校的力量來釋放,充分發揮高校學者的作用。比如,高校喜歡“麵條”,我們放了點“味精”。
其次是識別出一些優秀學生,就是我們的種子。如果他生活確實困難,暑假可以到我們公司來實習,這樣他也有錢去付學費。還有各種方式,比如我們的競賽組織是在全世界開展的,並非只在中國高校。我們需要在全世界吸納人才,才解決了我們的一些問題。
市場經濟允許有重複研究、允許浪費
任正非表示,科學合理分工太難了。市場經濟允許有重複研究、允許浪費,就是讓大家有一個競賽關係。多個模塊的研究,在競爭中有可能小模塊把大模塊就吃掉了,那我們就承認小模塊的領導地位,由他來整合資源。幹部任期制、專家循環制、大家討論的學習平台……部門“圍牆”就逐漸被拆掉了。現在我們開放討論,在討論中思辨,在思辨中學習,看大家討論的內容也是學習。
世界變化速度還會越來越快
任正非談到,計算機的迭代速度比通信的迭代速度快得多,不是兩三年迭一個代,而是兩三個月,要感受到世界的變化速度之快。我們員工在外面讀論文,他們認為有用的內容就貼上來了;如果涉及版權問題,就會把索引摘下來,你自己可以想辦法去看。世界變化的速度還會越來越快,未來的世界很恐怖。
尤瓦爾·赫拉利在達沃斯論壇上講到,將來人會是機器的奴隸。大會對我提問,我不好回答,我對社會問題比較無知,就說人死了靈魂就沒有了,講的是模擬靈魂。實際數字靈魂不會沒有的,它是有繼承性的,AI正在顛覆我們過去的認知。因此,人類社會變化不可想像,你們要感知這個變化,就要多讀文獻。
我經常對我們的高級專家講,能不能少點幹活,多去看文獻,如果連方向都不清楚,怎麼走正確的路?你們看了文獻,喝咖啡的時候講兩句,可能就啟發了下面的人。在我年輕時代,69歲的美國人喬治·海爾邁耶發明了液晶,人們那時描繪將來做一面牆都是圖像。我們那時連電視機都還沒有看見過,怎麼能理解未來,你想想這個科學的預測有多厲害!現在連液晶牆面也已經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