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用的內存,可能差點就不是DDR了
算上顯存的話,DDR DRAM至今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也就是說DDR5內存正在逐步成為市場主流,但是它的“老祖宗”–即初代的DDR內存的普及卻是險中求勝,只因為當時它有個蹩腳的對手——Rambus DRAM。
從奔騰二到奔騰四初期,電腦用的內存為SDRAM,常見有PC100、PC133等頻率,內存帶寬達到1064MB/s,但已經無法滿足奔騰四4這個CPU的“胃口”,新一代內存呼之欲出。為了提升內存的帶寬,以及達到獨占市場的目的,Intel與一家叫做Rambus的公司聯合推出了Rambus DRAM內存(簡稱為RDRAM)。
和SDRM相比,Rambus DRAM採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理論,依靠更高的時鐘頻率(包括300MHz、350MHz和400MHz)來簡化每個時鐘週期的數據量,其數據通道接口只有16bit(由兩條8bit的數據通道組成),遠低於SDRAM的64bit。
由於Rambus DRAM採用雙速率傳輸結構,同時利用時鐘脈衝的上升與下降沿進行數據傳輸,因此在300MHz下的數據傳輸量可以達到300MHz×16bit×2/8=1.2GB/s,400MHz時可達到1.6GB/s,雙通道PC800MHz RDRAM的數據傳輸量更是達到了3.2GB/s,因此一度被認為是奔騰四的絕配。
同時,不要以為內存帶散熱馬甲是近幾年的事,因為Rambus DRAM一出生就是自帶散熱馬甲的,如下圖,而且仔細觀察散熱馬甲還是用鉚釘永久固定在PCB上的,同時內存上還貼有發熱的標識。
更有意思的是,這款內存的DRAM顆粒既不是早期的TSOP封裝,也不是現在常見的BGA封裝,而且是採用一種系統封裝模式,從下面這張滿是水印的拆截圖可以看到,每顆DRAM的顆粒就像CPU的內核一樣是裸露的晶片,因此才使用這種永久性的散熱馬甲封裝,其發熱量可見一般。
更有意思的是,Rambus DRAM採用了類似串行的數據傳輸方式,從下面的原理來看,數據依次通過RIMM1到RIMM2,因此Rambus DRAM內存必須要成對使用,可以說是“返古”了。
不要以為這就完了,因為Rambus DRAM內存系統在主板上還不能留有空槽,不然依然無法實現數據傳輸,需要有RSL信號終結器。當然這東西並不是什麼高科技電子元器件,實際上它只是一根金手指數量與RamBus內存相同的PCB!
因此,這種結構的主板,不僅單根內存出現問題會導致系統無法通過自檢,如果內存在插槽上的安裝的位置不對同樣會無法通過自檢。而且各家主板的定義不同,例如有的主板是1、2槽插內存,3、4槽插RSL信號終結器,而有的主板則是交叉安裝。
得到了Intel的“寵愛”,Rambus DRAM不禁飄飄然,售價比SDRAM高了一倍左右,但成本僅比SDRAM高了3%。除此之外,其他的內存廠商想要生產Rambus DRAM內存,不僅需要打造全新的生產線,還要向Rambus繳納高昂的專利費,因此生產Rambus DRAM內存的廠商僅有三星等少數幾家,不僅市面上內存難買,更出現了Intel購買奔騰4 CPU就搭售Rambus DRAM內存的窘境。
(支持Rambus DRAM內存的主板,注意最上面兩個插槽安裝終結器)
正所謂“天欲讓其亡,必讓其先狂”,受制於高昂的價格,以及成對使用+終結器的奇葩工作原理導致的高使用成本,Rambus DRAM終究沒有實現普及,而售價更低的DDR DRAM內存受到市場的歡迎,而Intel後來也開始默認使用DDR內存,Rambus DRAM在市場掀起短暫的浪花之後終於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