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基業灰飛煙滅,矽谷銀行被科技業擠兌而死?
美國矽谷銀行暴雷事件在全球引起轟動,這家依托科技行業扶搖而上的大型商業銀行,最終也是被它的矽谷客戶們擠兌而死。矽谷銀行在1983年開業,為矽谷剛剛起步的科技公司服務。它鼓勵其銀行家富有創業精神,開發小眾業務,比如向釀酒廠貸款。
成於科技業
科技行業一直是矽谷銀行的基本業務。隨著該行業的蓬勃發展,矽谷銀行成長為美國最大的20家銀行之一,並它在海外開設了辦事處。
在美國由風投支持的科技和生命科學公司中,近一半都是矽谷銀行的客戶。矽谷銀行擁有3234家公司的認股權證,有權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該銀行還向企業創始人和風投高管提供只有受邀才能獲得的抵押貸款。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條條大路通矽谷銀行。”軟件開發生命週期管理平台Endor Labs CEO瓦倫·巴德瓦爾(Varun Badhwar)說。Endor是巴德瓦爾協助創立的第三家公司。在這些公司中,他們要么一開始就選擇了矽谷銀行,要么後來將業務轉移到矽谷銀行。
矽谷銀行發跡於矽谷
新冠疫情時代的存款熱潮讓矽谷銀行和其他美國銀行一樣,擁有了大量現金。矽谷銀行的存款在兩年內增加了兩倍,達到1890億美元,推動2021年成為矽谷銀行有史以來最賺錢的一年。
隱患早已埋下
這種依賴科技業的策略雖然利潤豐厚,但卻讓矽谷銀行的存款基礎嚴重偏向科技公司及其巨額賬戶。該行絕大多數存款(截至2022年底為1570億美元)只存在3.7萬個賬戶中,裡面的資金超過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規定的25萬美元存款保險上限(超過的部分不受保險保護)。
外界也曾對矽谷銀行過於依賴科技業表示擔憂,但其CEO格雷格·貝克爾(Greg Becker)對此不屑一顧。貝克爾去年11月在接受采訪時稱:“毫無疑問,我們正處於最好的市場中。”矽谷銀行代表尚未就此置評。
貝克爾曾對外界擔憂不屑一顧
大約在那個時候,巴德瓦爾決定謹慎地獲得信貸額度。信用額度是一份保險,如果需要的話,它可以幫助巴德瓦爾的公司再維持生存一年。巴德瓦爾說,矽谷銀行願意向Endor提供貸款,前提是該公司將所有資金轉移到矽谷銀行。
隨後,巴德瓦爾將他的存款從美國第一共和銀行轉到了矽谷銀行。他說,自己覺得在矽谷銀行受到了很好的照顧,他可以接觸到該銀行的高級銀行家。
“一切都很好,”他說,“直到8-K監管文件的出現。”
恐慌開始
矽谷銀行在3月8日提交給監管機構的這份文件中宣佈出售股票和債券虧損,拉響了各種警報。但巴德瓦爾幾乎沒有註意到銀行的情況,直到週四上午10點半左右。當時,一名員工在Endor的Slack頻道上指出,矽谷銀行的股價正在直線下降。
“我的第一反應是,”巴德瓦爾說,“這聽起來像是反應過度了。”
幾個小時內,科技行業對矽谷銀行的支持似乎就消失了。知名風投公司開始敦促他們的投資組合公司轉移他們在矽谷銀行的存款。
矽谷銀行的一家分行週六已關閉
當天下午兩點半,巴德瓦爾給他在第一共和銀行的前銀行家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詢問他在該銀行的賬戶還能用嗎?“我們可以著手激活它。”該銀行家告訴他。
巴德瓦爾感到進退兩難。他知道,從矽谷銀行取出所有錢會影響他的信用額度。不過,轉移大約四分之一的存款,將確保Endor有足夠的現金支付6到8個月的工資。下午2點47分,也就是在矽谷銀行切斷當日電彙的13分鐘前,他發出了轉賬申請。
幾分鐘後,巴德瓦爾接到了他在矽谷銀行的銀行家電話。後者告訴他,競爭對手一直在散佈有關該銀行狀況的虛假信息。他說,是的,銀行會幫他辦理轉賬。下午4點50分,第一共和銀行確認資金已經到賬。
瘋狂擠兌
馬克斯·曹(Max Cho)是保險創業公司Coverage Cat的聯合創始人,他在蒙大拿州的一輛穿梭巴士上發現自己陷入了銀行擠兌。
他在周四抵達博茲曼機場,登上巴士,驅車一小時前往蒙大拿州的一個創業公司創始人休養地。
他坐上車後環顧四周,發現同行的乘客們都在瘋狂地敲手機,爭先恐後地提款。“銀行擠兌,”他意識到,“真的發生了。”
矽谷把矛頭指向了矽谷銀行。到該銀行週四營業日結束時,存戶已試圖提取420億美元。週五上午,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在該銀行開門前接管了它。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二大銀行倒閉案,僅次於2008年華盛頓互惠銀行的倒閉。
矽谷銀行及其母公司矽谷銀行金融集團花了40年時間才在創業界建立了卓越融資銀行的聲譽,但毀掉它只用了36個小時。這一暴雷事件的罪魁禍首並不是那些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毀滅銀行的奇異衍生品和冒險行為,而是存款和資產之間的不匹配,這些正是商業銀行的基石。
它的餘波可能會席捲矽谷。沒有及時把錢取出來的客戶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取出來。創業公司和他們的投資者在周末忙著尋找能夠渡過難關的救生索。創始人用個人信用卡支付費用,風險投資公司也準備提供資金為他們投資的公司發放工資。一些公司直接向客戶發出呼籲,要求他們採購以便將資金轉入新的銀行賬戶。
“讓我們明確一點:這對許多小企業的生存構成了重大威脅。”亞洲預製食品製造商Omsom的創始人在發給客戶的電子郵件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