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國就歷史性的《公海條約》達成一致承諾保護國際水域
一項歷史性的保護協議已經看到193個國家首次聚集在一起,就《公海條約》達成一致,該條約旨在到2030年將30%的國際水域納入保護區。該條約對於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成功是必要的,也是自2004年以來一直進行的談判的一個突破。
3月4日星期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地區海洋生物多樣性政府間會議(BBNJ)主席Rena Lee宣布:”女士們,先生們,船已經靠岸了”,全場起立歡呼。
該協議是在經過38個小時的大規模會談後達成的,此前在捕魚權和資金方面的爭議已經僵持了多年。在過去兩週的談判中,該條約有時看起來也會解體,主要問題涉及公平分享海洋遺傳資源(MGR)。
來自深海海綿、海藻和細菌等的MGR被證明是日益有益和有利可圖的製藥、工業流程和食品生產的發展領域。可以理解的是,較貧窮的國家對獲得這些資源及其利益有很大的擔憂,因為勘探的大部分資金和MGR的商業利益來自於最富有的國家。
在新提議的保護區內,各國同意限制捕魚、航運路線和深海活動,如採礦,這將需要新的環境評估程序。只是如何管理這些保護區,以及如何提供資金,都還沒有確定。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洋科學主席Elaine Baker說:”目前,採礦公司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供的關於其深海採礦造成的環境影響的數據非常有限。我們希望該條約將迫使改變,以增加透明度並幫助保護深海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然而,這是一個承認國際水域的歷史性時刻,這些水域位於國家邊界之外,約佔海洋的三分之二。上一個協議是在40多年前簽署的,即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協議定義了公海,但直到現在,這些水域中只有1.2%被列入保護區。
澳大利亞昆士蘭格里菲斯大學鯨魚和氣候研究項目經理奧拉夫-梅內克說:”幾十年來,公海一直受到無管制的資源開採,主要是漁業,對鯨魚等洄游物種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由於世界海洋正處於全球變化的壓力之下,包括污染、漁業和氣候變化,至少保護30%的海洋將有助於減少其中的一些影響,並為後代確保海洋生物多樣性。”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數據,近10%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有滅絕的危險,還有41%的受威脅物種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維持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地球的生存至關重要。
該條約有望使《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走上正軌,因為它雄心勃勃地承諾到2030年保護30%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土地和水。
“領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團隊參加聯合國談判的全球海洋治理和政策高級專家Jessica Battle說:”公海上發生的事情將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我們現在可以以一種反映相互關聯的藍色經濟和支持它的生態系統的方式來看待對我們海洋的累積影響”。
該條約草案現在將被審查技術性問題,並翻譯成六種聯合國官方語言,然後召開另一次會議正式通過。
Battle說:”全世界的海洋倡導者們可以好好享受這個多年來的時刻。”但這並不是一個終點。為了使條約的良好意圖在水上產生效果,我們必須保持壓力。一旦技術問題解決了,條約通過了,它就需要生效,這樣它就可以投入使用了–所有國家都必須盡快正式簽署和批准它,使之成為他們自己的國家立法。話語很重要,但我們的海洋需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