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矽光伏電池效率突破30% 可穩定工作30年
一直以來,澳大利亞都對太陽能寄予厚望,並希望到2030年可以將成本降至每瓦0.30澳元、轉換效率突破30%。近期的一項最新研究似乎帶來了一些希望,澳洲國立大學(ANU)研發出了效率高達30.3%的串聯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由於其效率、耐用性和成本,矽長期以來一直是太陽能電池的行業標準,但目前的光伏設備正接近理論上的效率上限。
與此同時,鈣鈦礦是一個迅速崛起的“年輕新貴”,有可能偷走矽的“桂冠”。
不過,最好的結果似乎是當這兩種材料拋開競爭,結合起來。
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比單獨使用任何一種材料都更高效,這要歸功於它們能夠收集太陽光譜的不同部分——鈣鈦礦更好地利用藍光,而矽更專注於紅色和紅外波長。科學家們也不斷在效率突破上費盡心思。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將廣泛使用的矽電池和鈣鈦礦電池的優勢結合了起來,生產出了具有超高效率的串聯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還增強了太陽能電池的運行穩定性。
最新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了《先進能源材料》雜誌上。
“使用這些串聯太陽能電池,鈣鈦礦頂部電池可以有效地吸收藍光,並將紅光傳輸到矽底部電池,從陽光中產生的能量比每個單獨的設備要多得多。”他們說。
據悉,該團隊主要在這項研究中改善了鈣鈦礦前體。具體而言,研究人員解釋稱,不含甲基銨(MA)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比含MA的同類電池更好的熱穩定性。
然而,由於體積質量較差,無MA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落後。
在這項工作中,他們將4-甲基苯乙基氯化銨(4M-PEACl)添加到了不含MA的鈣鈦礦前體中,從而大大提高了整體質量。
他們說,在加入最佳濃度的4M-PEACl後,鈣鈦礦晶粒顯著增大,其固有缺陷被抑制了四倍。
研究人員表示,最終制出的串聯裝置不僅效率突破了30%大關,還表現除了優異的穩定性。在環境大氣中經過42天日夜循環後,保持了98%以上的初始性能。
“超過30%的標誌意義重大,”研究人員說,“目前的預測是,串聯太陽能技術將在2026年大規模生產。
然而,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升級,並確保該技術能夠穩定應用25至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