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瘋了的ChatGPT 一句一千億
在Google與微軟最新一輪的“掰手腕”比賽中,Google搞砸了。北京時間2月9日凌晨,Google在巴黎召開的發布會上,再一次展示了它為對抗ChatGPT而推出來的聊天機器人Bard。具有戲劇性的是,這款被Google宣傳為“有問必答”、“負責任”的聊天機器人,卻對用戶提出的問題給出了錯誤答案。
天體物理學家Grant Tremblay在Twitter上指出Bard的錯誤圖源:Twitter
Google為這個錯誤付出了代價:投資者失去了信心,股價大跌9%,一天蒸發了1000億美元市值。
就在前一天,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將“引領搜索體驗的代際變革”寫進他個人的OKR中,百度搜索確認正全線接入其類ChatGPT項目文心一言(ERNIE Bot)。
自去年11月30日,位於美國舊金山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OpenAI發布對話型人工智能ChatGPT以來,這成為科技圈最火的話題。
1月,微軟宣布投資100億美元與OpenAI合作後,其估值在一級市場達到2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億)。隨後,Google火速投資了OpenAI競爭對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nthropic。
點燃了全球用戶的熱情后,ChatGPT的訪問量每天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瑞銀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1月,ChatGPT平均每天接收1300萬用戶訪問,預計上線不到三個月,月度用戶數就能突破1.2億。“ChatGPT或將成為有史以來用戶增長最快的一款APP。”
因ChatGPT的火爆,AIGC領域也被認為是2023年的第一個風口。
春節後,ChatGPT概念股輪番漲停,甚至引發交易所下發多份關注函、監管函;VC機構都希望尋找到中國的ChatGPT;國內大廠中,百度、阿里、京東等也紛紛宣布躬身入局。
ChatGPT為何能引發如此大規模的討論?當我們在討論ChatGPT時我們在討論什麼?OpenAI的成功能否在國內復制?
01 搜索引擎巨頭搶位戰
多年未見戰爭的搜索引擎市場重燃戰火。
北京時間2月8日凌晨,在華盛頓雷德蒙德舉行的發布會上,微軟宣布上線新版搜索引擎必應(Bing)和Edge瀏覽器,新版Bing整合了OpenAI的GPT技術,比ChatGPT更強大。
據微軟介紹,新版Bing帶有一個擴展的聊天框,它不僅可以回答事實問題,為用戶提供各種鏈接。還能夠為用戶即時生成各種個性化的規劃、建議、分析等,解決更複雜的搜索問題。另外,微軟還計劃推出移動版Bing。
全天候科技在操作中發現,新版Bing的聊天模式需要在登錄後才會出現,且使用該功能還需“申請”訪問。
Bing新(下)舊(上)版對比
前一日,無可爭議的搜索之王Google宣布推出名為Bard的對話式人工智能服務,已經向受信任的測試人員開放,並且準備在幾週之後向公眾提供這一服務。GoogleCEO Sundar Pichai發動員令,要求公司全員測試Bard並提供反饋。
ChatGPT引發的熱潮也傳到了國內。
在Google官宣應戰微軟的同一天,百度高調宣布,類ChatGPT應用文心一言(ERNIE Bot)項目正在做上線前的衝刺,預計三月份完成內測,面向公眾開放。“按照Google和微軟節奏,文心一言開放內測還有可能提前。”百度在官宣稿中提到。
一個多小時後,三六零在互動平台回复投資者提問時披露,集團正計劃盡快推出類ChatGPT 技術的demo應用。
雖然三六零公司明確表示,至於何時推出和實際效果如何仍存在不確定性。截至目前,公司的類ChatGPT技術的各項指標只能達到略強於GPT-2的水平,與當前的ChatGPT相比尚有代差的落後。但消息一經發布,三六零股價應聲漲停。
今日早盤,三六零再度漲停,錄得3連板。報9.7元/股,達到了自去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ChatGPT有望在千行百業的應用場景中引髮變革,而搜索首當其衝。
48小時內,多家搜索引擎巨頭高調入局,微軟、Google更是連番過招。微軟CEO Satya Na DELL a在2月8日發布會上的發言或許能很好地解釋上述情形:“搜索引擎領域將迎來新的時代。”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Google依賴先進的技術、優秀的產品和聰明的商業模式,在搜索引擎領域遙遙領先。強如微軟,也未曾撼動其在該領域的地位。
但這一切,因為ChatGPT的出現,正在發生改變。
自去年年底推出以來,背靠微軟的ChatGPT就被稱為搜索的未來,OpenAI也被視作潛在的Google“殺手”。近日,Gmail創始人、Google老員工Paul Buchheit公開表示,可能只需要一兩年時間,ChatGPT將徹底摧毀Google賴以生存的搜索引擎。
這種趨勢不是沒有可能,全天候科技獲得的統計數據顯示:ChatGPT推出以後,IT技術問答網站Stack Overflow一個月的訪問量下降了3000萬。
“這說明它的確對搜索產生了影響。”前金山軟件副總裁兼人工智能事業部負責人李長亮博士說。
2022年,Google從搜索中獲得了1630億美元的收入,佔總營業額的57%。“這也就能理解Google創始人連夜改代碼、開會,幾天內就推出Bard了。如果ChatGPT取代了搜索,Google的大本營就被偷了。”李長亮說,對於Google來說,這是生存之戰。
儘管ChatGPT還有不足之處,但在李長亮看來,它的出現代表著一個新的人工智能浪潮的開始。
深處浪潮之中的科技公司也迅速反應,爭相官宣自身未來在ChatGPT領域落地的規劃。
在百度、三六零之後,阿里在2月8日確認,阿里達摩院正在研發類ChatGPT的對話機器人,目前已開放給公司內員工測試。
京東集團副總裁、IEEE Fellow何曉冬也向全天候科技透露,京東雲旗下言犀人工智能應用平台,將依託在對話式AI技術的沉澱,疊加在零售、物流、金融、健康等產業場景錘煉,未來將吸收和結合ChatGPT相關技術路線、成果,進一步開發和落地,重點聚焦文本生成、語音生成、對話生成和數字人生成4個方面開展工作。
快手錶示,目前正開展大規模語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相關的研究,並啟動了相應專項,覆蓋LLM模型訓練、文案自動創作與生成、對話系統開發等領域。
小米則認為,其在ChatGPT領域有豐富落地場景,包括小愛對話、機器人等,其中小愛擁有龐大數據支撐,會讓小米在大模型方面進展更迅速。此前小米在AI大模型上已有多路並行嘗試,未來將加大相關領域人力和資源投入。
至於騰訊,在ChatGPT領域佈局的話題中,暫未對外界給出回應。但其對全天候科技透露,產品側騰訊已推出混元AI大模型,完整覆蓋NLP(自然語言處理)、CV(計算機視覺)、多模態等基礎模型和眾多行業/領域模型。隨著AIGC興起,未來混元AI大模型會不斷推進在文本內容生成、文生圖等領域的持續升級。
“面對如此大的技術變革,如果你不去做這件事,未來這個市場上可能就沒有你的位置了。”李長亮說道。
全天候科技與ChatGPT對話
02 “打破神話”的應用
從技術路徑來看,OpenAI此前還發布了GPT-1、GPT-2和GPT-3。這幾代GPT的落地方式不盡相同。
ChatGPT基於第三代大模型GPT-3升級而來。
2018年,OpenAI推出代生成式預訓練模型GPT-1。隨著每年一更新的頻率,GPT-3於2020年面世。去年,在GPT-3的基礎上,OpenAI推出了InstructGPT,官方稱其為GPT3 的微調版本,在效果上降低了有害的、不真實的和有偏差的輸入。
“就底層技術而言,ChatGPT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創新,也不是什麼革命性的東西。許多研究實驗室正在使用同樣的技術,開展同樣的工作。”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Yann LeCun不久前在一次小型媒體和高管在線聚會上表示。
早在2017年,Google便推出了能調用6500萬參數的Transformer模型,並將其首次用於理解人類語言,開啟了自然語言處理的新時代。OpenAI的自然語言訓練模型GPT系列也是在Transformer模型的基礎上構建的。
2021年5月,Google推出專攻對話生成的大型語言模型L AMD A,其能夠調用的參數量與GPT-3不相上下。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ChatGPT,LaMDA不僅能自然、合理地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同時具備實時調用外部知識源的能力,Bard優於ChatGPT的時效性優勢便基於此。
但與OpenAI相比,Google在新技術商業化方面相對保守,這也讓與微軟結盟的OpenAI領先一步。
ChatGPT並非技術的顛覆式創新,但為何如此能如此出圈?當大家在討論ChatGPT時,其實在討論什麼?
“ChatGPT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AI原生的產品。”京東集團副總裁、IEEE Fellow何曉冬稱,ChatGPT之於AI行業,如同第一款iPhone之於手機行業,集成當前最新的系列技術,不帶任何舊包袱,讓大家眼睛一亮,看到了真正的移動時代的形態。
在李長亮看來,ChatGPT的價值體現在它能夠“思考”,並創造它認為能回答用戶的問題的內容,對於像代碼片段、博客文章、電子郵件等的原創內容是很有價值的。
“ChatGPT能做到讓用戶分不清是在跟機器對話,還是跟人對話。從這個角度說,它是通過了圖靈測試的。”李長亮說。
基於這樣的技術方向,李長亮開發了一個寫研報系統。就在幾天前,他將機器寫好的研報發送給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分不清是人寫的還是機器寫的,覺得研報質量非常高。”
聰明的ChatGPT的出現,在社會層面,更是掀起了一輪“會搶哪些行業飯碗”的話題討論。
“我們過去說人工智能不能創作,恐怕以後它也能創作。”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員、深圳市金融科技倫理委員會秘書長本力表示,以前多數人認為人工智能不能觸達設計領域,因為它代表了人的創意和深層次的情感表達,但“現在看來,這個神話並不是牢不可破的。”
行業觀點指出,ChatGPT的經驗是從大數據當中去學習知識,因此ChatGPT將來可能影響的職業和崗位集中在知識型領域。
雖然已經在全球引發了“海嘯”式討論,但ChatGPT當前仍有多方面難題待解決。
比如成本。傳統的搜索引擎每年要花費10億美元來編制網絡索引。相比之下,像ChatGPT要“昂貴得多”。
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曾在社交媒體上透露,ChatGPT平均每次的聊天成本為“個位數美分”。ChatGPT走紅後,平均每個月計算成本預計會達到數百萬美元。
因此,OpenAI推出了收費模式。這一周前ChatGPT付費訂閱版ChatGPT Plus發布,每月收費20美元(約合135元人民幣)。購買後,VIP用戶可在ChatGPT高峰時段繼續使用,並提前獲得ChatGPT的新功能與改進,服務響應時間也將有所縮短。
不過其仍未切斷免費模式,並表示,“將繼續提供ChatGPT免費版服務”,不過,《紐約時報》指出,在高峰時段,免費版訪問人數將受到限制。
03 熱情的說客VS冷靜的看客
“ChatGPT帶來的衝擊是革命性的。”李長亮告訴全天候科技,就在這期間,他也決定加入相關創業浪潮。
李長亮選擇的創業方向是基於ChatGPT目前存在的問題提供解決能力。他表示,ChatGPT很強大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因受數據源所限,ChatGPT無法保證信息的時效性;作為語言模型,ChatGPT在根上是概率學,它提供的答案一定會出錯。
“我現在的技術路線全部跑通了,技術驗證已經完成了,目前是在走商業閉環,正在談融資。”他提到。
儘管公司還沒有正式註冊,李長亮依然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熱情:“態度很熱烈,甚至有人主動推動我去做這個事情。”
在ChatGPT的熱浪下,李長亮並非個例。多位AIGC領域的創業者告訴全天候科技:“到公司調研的機構數變多了,機構的態度變熱情了。”而僅僅在一個月前,他們給出的反饋是:“國內資本對這個領域是非常冷靜的,他們大量調研,卻並未出手。”
一位AIGC領域創業者告訴全天候科技,不少AI繪畫創業公司的估值已經“水漲船高”。
今年開年,金沙江創投梳理了2023科技投資五大前沿趨勢,在其列出的最值得關注的19家初創企業中,生成式AI位列第一。
金沙江創投認為,生成式AI不但讓科技與創作走向大眾,同時帶來的10倍效率提升。ChatGPT定義了人與AI的關係:如魚得水,如膠似漆。
似乎一切都很合理。因為,當微軟趁熱追擊向OpenAI投資100億美元後,這家公司的估值已高達290億美元。
“熱情”也表現在二級市場裡。能沾上邊的概念股們尤其熱鬧。
據東方財富金融終端統計,ChatGPT概念股板塊包括29家上市公司,來自信息技術、通訊服務等行業。春節後,該板塊多家企業連續上漲。2月8日,已連收七個漲停板的漢王科技繼續衝擊漲停,最終收漲9.07%,海天瑞聲再度漲停,春節後股價累計漲幅超過170%。
不過,在監管向海天瑞聲、雲從科技等多家公司下發監管工作函後,ChatGPT帶來的這股風已有漸弱的苗頭。2月9日,ChatGPT概念板塊股降溫,雲從科技、高鴻股份、漢王科技、科大訊飛等跌幅靠前。
號稱國內首個基於大模型的功能型對話產品ChatYuan小程序,在上線不到一周後便被封。在微信小程序中,已無法查找到元語智能小程序。
根據ChatYuan母公司元語智能此前公佈的信息,ChatYuan 線上服務是基於百億參數大模型,目前已開源了7.7億的參數模型,顯存6G左右,一張民用顯卡即可加載使用。
同樣作為生成式AI,“ChatGPT爆火不僅把語言大模型帶出了圈,也讓大眾了解到AI能做的事,了解了AIGC這個領域,相當於免費幫我們教育了市場和用戶。”一位AIGC領域創業者說。
與ChatGPT帶來的火爆效應相比,OpenAI卻在盡量保持低調,創始人Sam Altman不久前在社交平台上給自家產品降溫,呼籲大家冷靜看待。
儘管國內大廠都在紛紛官宣各自國產版ChatGPT的規劃及進度,一些創業公司也在爭取曝光機會,仍有冷靜的旁觀者認為OpenAI在國內復製成功的機率很小。
首先在技術能力上,有從業者指出,百度未來推出產品的效果還未知。迄今為止,國內尚未有任何一家公司或者科研機構能夠做出與ChatGPT同等效果或者接近這個模型效果的成果。
在投入上,對於企業來說也成本不菲。“OpenAI是2015年成立的,7年多時間沒有收入,而且投入非常大,這樣的創業公司放在國內能不能存活很難想像。”一位AIGC領域創業者說。
即便獲得當下的成績,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仍認為這離真正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尚遠,“我不認為我們已經快要實現AGI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們如何知道AGI會何時實現的問題。在過去五年多里,我對AGI的認知是它不會一蹴而就,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或者說是緩慢起飛。”
上述創業者提到,相對來說,國內企業可能擅長的非技術上的創新,而是商業模式、應用的創新。
越來越多的人和企業入場後,“ChatGPT”將開啟他的中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