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蘋果加速分散產業鏈?中企面臨敏感時刻
“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將為蘋果公司帶來問題。”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近日以此為題報導稱,在中美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此前依託中國“果鏈”(蘋果產品零部件供應商)企業的蘋果開始將其供應鏈向更多元的方向分散。有美媒報導稱,根據目前蘋果正在加速其產能和供應鏈轉移的行為來看,2023年是其加速實現這一目標的年份。
印度、越南、泰國、美國
彭博社報導稱,到2023年春季,蘋果將有5%的iPhone生產量在印度完成,未來還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這一比例。《日本經濟新聞》此前報導稱,在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戰後,蘋果就開始考慮將其15%-30%的硬件產能轉移出中國的可能性。同時,蘋果還要求中國台灣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和碩、緯創等評估此事。據路透社報導,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美國科技巨頭捷普公司已開始在印度為AirPods耳機生產零部件。捷普公司的印度子公司已開始生產AirPods外殼,並運往中國和越南進行下一步組裝。該公司在印度西部浦那運營著一家佔地約合8萬平方米的工廠,僱用超過2500名工人。在未來,印度製造的蘋果產品份額會達到整體出貨量的40%-45%。2023年,泰國可能會成為MacBook的主要生產地。越南將成為AirPods等其他產品的替代製造基地。
1月15日,蘋果的兩大代工大廠富士康和和碩都對外表示,將把東南亞納入其2023年的擴張計劃,以緩解地緣政治和經濟風險。富士康表示,集團在中國大陸地區、美洲與東南亞地區持續擴充規模,這些海外佈局將陸續開花結果,同時今年持續有新客戶加入,業務更多元。和碩表示,公司今年資本支出將達到3億美元到3.5億美元,部分用於東南亞產能擴張計劃。此前有媒體報導,富士康等在越南北部地區開始試生產Apple Watch。路透社還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富士康最早將於2023年5月左右開始在越南生產MacBook。
此外,蘋果還加速向美國轉移。從蘋果公佈的2021財年200大核心供應商名單可發現,2020年至2021年間蘋果供應商位於美國的工廠數量翻倍。截至2021年9月,蘋果有48家供應商在美國設有工廠,一年前僅為25家。
中企面臨敏感時刻
這樣的趨勢讓中國“果鏈”企業的業務受到波及。以與“果鏈”相關較為密切的立訊精密、聞泰科技、歌爾股份、長電科技、東山精密、環旭電子、領益智造、水晶光電、信維通信、德賽電池、長盈精密和安潔科技12家A股上市公司企業為例,根據Wind數據,2012年以來的十年間,這12家“果鏈”企業年營業收入和歸母公司利潤均取得快速增長。年營收方面,12家企業公司營收總規模從2012年的338.95億元增至2022年的5956.78億元,增長率為1657.42%。可以看出,“果鏈”企業從蘋果訂單中獲益匪淺,產業轉移將會對這些企業的營收產生明顯影響。
今年1月初,蘋果通知部分中國大陸的供應商本季度減產Air Pods、Apple Watch和Mac Book設備的元器件的生產後,A股蘋果概念股大幅下挫,立訊精密一度跌停,東山精密跌幅一度超過9%。很多此前被排除出蘋果供應鏈的企業損失更大。2020年3月歐菲光被踢出蘋果供應鏈,當年歐菲光年度財報中計提27.7億元的資產減值損失。歐菲光市值從2020年1月1日的423億縮至2023年1月13日的159億元,股價跌去68.6%。
蘋果命運與中國“深度綁定”
《華爾街日報》稱,過去十多年間,蘋果與中國供應鏈企業維持著互利互惠的關係,但近來這樣的情況開始面臨一些挑戰。《日本經濟新聞》認為,有力量在推動全球製造業的重心從“世界工廠”中國向多極化分散發展。摩根大通的分析師發布預估,到2025年,包含iPhone、iPad、Apple Watch、AirPods在內的各種蘋果硬件產品,將有25%會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生產。根據各國媒體透露出來的消息,墨西哥、巴西也有可能生產iPhone。
《日本經濟新聞》認為,蘋果產業鏈遷移的主要原因包括疫情影響和中國供應鏈人力成本的上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美在政治上的摩擦不斷。除此之外,美國政府也在鼓動蘋果轉換發展方針,重構產業鏈。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新冠疫情暴發後外界有人認為蘋果會將部分供應鏈遷出中國,減少不確定因素造成的供應鏈風險。隨著中國優化疫情防控政策,這一計劃開始重新得到執行。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1月17日的一篇報導分析稱,如果蘋果不再依賴中國供應鏈,將失去一套經過多年建設的完整製造業生態。報導稱,蘋果並建立了一個深入的供應和生產體系,這使得蘋果的命運和中國深度綁定。台媒也提到,雖然蘋果供應鏈有“南向”的傾向,但島內企業對中國大陸市場也很看重,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一些企業也在抓機會。台灣《工商時報》去年年底報導稱,立訊精密已在近期收購iPhone代工廠和碩旗下的昌碩科技位於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區的部分廠房。去年鄭州富士康事件曾引發關注,但目前公司生產早已恢復到疫情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