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完整羽毛化石揭示了古代古生物學熱點地區的秘密
早期白堊紀的鳥類化石掌握著熱河生物群古代生態系統的關鍵信息。中國的熱河生物群以其保留有皮膚、羽毛、器官和毛皮等軟組織的特殊化石而聞名。這些化石為飛行等特徵的進化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但需要仔細解讀以了解軟組織在生命中的外觀和行為以及分解的影響。
《地球科學前沿》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白堊紀早期鳥類Sapeornis chaoyangensis的五件化石,以研究埋藏環境對軟組織保存的影響。
通訊作者、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的趙艷博士說:”熱河生物群為了解中生代生態提供了最豐富的資料。”更好地了解熱河陸生脊椎動物的多樣化的沉積學,可以幫助我們最終了解更多關於生物進化的過去和未來”。
為什麼沉積物很重要?
即使在熱河生物群,也不是所有的化石都保存得一樣好–了解古環境對理解這些差異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些信息,科學家就很難衡量軟組織的保存情況,這就限制了對證據的解釋。但是在熱河生物群,由於發掘的標本範圍大,同一物種的個體可以進行比較,以了解環境對軟組織的影響–在死亡和發掘之間發生的過程的影響。
STM 15-36化石
熱河生物群的無數類群的軟組織保存得特別好,這些軟組織包含了理解生物和生態特徵的早期進化的不可替代的信息。考古人員想探究影響它們保存的因素。
科學家們使用的標本是從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檔案中挑選出來的,並與沈積物樣本相匹配進行分析。所有這些標本都有完整的關節–化石的所有關節仍然相連–但軟組織的保存情況各不相同。STM15-36是最突出的,因為它保存了一件完整的羽毛,其細節令人吃驚。
研究小組對沉積物進行了分析,以確定這些鳥類被埋葬時周圍是什麼樣的有機物質,以及沉積物是如何沉積的。STM15-36與最粗的沉積物顆粒以及最好的保存有關,周圍的有機物質主要來自陸地植物,而不是像其他四種鳥類那樣來自湖泊藻類。STM15-36沉積時的氣候更加溫暖濕潤,它所沉積的環境更加缺氧,這就防止了羽毛在化石之前的腐爛。
有兩種可能的選擇來解釋STM15-36的快速埋藏:火山活動或一場強大的暴雨將其沖走並埋藏在其他碎片下。由於火屑流中的化石不能很好地保存軟組織,最可能的解釋是這隻鳥被暴雨沖走並迅速埋在湖底,那裡有限的埋藏環境確保了它不會受到干擾。這種情況的結合意味著在數百萬年後,它美麗的羽翼仍然會被保存在石頭中。
這一發現為熱河陸生脊椎動物的地層學和中生代生態系統的性質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研究案例。趙艷補充說,她期待著未來的研究側重於羽毛本身的化學特徵和微觀結構,這將擴大科學家對這些鳥類的生活和死亡方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