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部分地區的變暖速度是地球整體的兩倍已經超過了2℃
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大氣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歐洲夏季的變暖速度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作為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結果,整個歐洲大陸的氣候也變得更加干燥,特別是在歐洲南部,這會導致更嚴重的熱浪和增加火災的風險。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數據,陸地地區的變暖速度明顯快於海洋地區,平均分別為1.6攝氏度和0.9攝氏度。這意味著在陸地上保持1.5攝氏度升溫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預算已經用完。現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夏季半年(4月至9月)期間,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避免2攝氏度升溫的排放預算也已經用完。事實上,測量結果顯示,在過去40年中,歐洲大部分地區夏季的變暖已經超過了2攝氏度。
左圖和右圖分別顯示了最近四十年間歐洲夏季半年內的顯熱和潛熱通量的變化。資料來源:Paul Glantz/斯德哥爾摩大學
“氣候變化是嚴重的,因為它導致歐洲的熱浪更加頻繁。這些反過來又增加了火災的風險,例如2022年夏天歐洲南部的毀滅性火災,”斯德哥爾摩大學環境科學系副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Paul Glantz(保羅-格蘭茨)說。
在南歐,一個明顯的、所謂的、由全球變暖引起的正反饋是明顯的,即由於土壤乾燥和蒸發減少,變暖現像被放大了。此外,歐洲大部分地區的雲層覆蓋較少,可能是由於空氣中的水蒸氣減少。
保羅-格蘭茨說:”我們在南歐看到的情況與IPCC的預測一致,即人類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增加將導致地球上的干燥地區變得更加干燥。”
左圖和右圖顯示了最近四十年間歐洲夏季半年的雲量減少,分別為低層雲和整個大氣層的雲量。資料來源:Paul Glantz/斯德哥爾摩大學
該研究還包括一個關於估計氣溶膠顆粒對溫度上升的影響的部分。例如中歐和東歐的快速變暖,首先是人類排放的長壽命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的後果。但是,由於在過去的四十年裡,燃煤電廠等產生的短壽命氣溶膠顆粒的排放大大減少,綜合效應導致了超過兩攝氏度的極端溫度上升。
煤炭開采和發電站
地球上的煤電廠每年排放超過12Gt的二氧化碳,幾乎佔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1/3。因此,煤電廠是全球變暖的唯一最大來源。煤電廠還排放二氧化硫,在大氣中形成氣溶膠。在最近四十年裡,歐洲和東亞的煤電廠分別大幅減少和增加。
“空氣中的氣溶膠顆粒,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歐洲開始減少之前,已經掩蓋了人類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夏季半年的平均溫度略高於1度。隨著大氣中氣溶膠的減少,溫度迅速上升。保羅-格蘭茨說:”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仍然是最大的威脅,因為它們對氣候的影響長達幾百到幾千年之久。這種影響為氣溶膠排放高的地區,如印度和中國,提供了未來變暖的預兆。
歐洲的變暖和隨之而來的干燥條件,特別是南部國家,增加了火災的風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全球資源信息數據庫阿倫達爾中心(UNEP的合作夥伴)在2022年發布的報告《像野火一樣蔓延:特殊景觀火災的威脅不斷增加》中得出結論,氣候變化和土地使用的變化正在使野火變得更糟。該報告預計全球極端火災將增加,甚至在以前未受影響的地區。
化石燃燒導致了氣溶膠顆粒和溫室氣體的釋放。雖然它們的來源是共同的,但它們對氣候的影響卻不同。溫室氣體基本上不受太陽輻射的影響,同時它們有效地吸收紅外輻射,導致向地球表面的再排放。地球同時吸收太陽輻射和紅外輻射,這特別導致了大氣層下部的變暖。
溫室氣體通常在大氣中長期存在,這首先適用於二氧化碳,人類的排放對氣候的影響可達數百至數千年之久。這也意味著溫室氣體均勻地分佈在整個地球上。
關於氣溶膠效應
與溫室氣體相反,氣溶膠粒子影響著傳入的太陽輻射,即它們將部分太陽光散射回太空,造成冷卻效應。人類排放的氣溶膠可以加強這種冷卻效應。空氣中的人類氣溶膠顆粒的壽命約為一周,這意味著它們主要在局部或區域和短期內冷卻氣候。
根據《巴黎協定》,所有締約方必須承諾大幅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但降低氣溶膠顆粒的濃度也很重要,因為除了對氣候的影響外,污染空氣中的氣溶膠顆粒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約800萬人過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