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發現減少新冠病毒傳播的室內濕度”甜蜜點”
新的研究將非常乾燥和非常潮濕的室內環境與更糟糕的新冠傳播結果聯繫起來。我們知道適當的室內通風是減少COVID-19傳播的關鍵。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室內相對濕度也可能影響該病毒的傳播。相對濕度是指空氣中的水分與空氣在一定溫度下在飽和和形成凝結前所能容納的總水分相比的數量。
在11月16日發表在《皇家學會界面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報告說,將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40%至60%之間與COVID-19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相對較低有關,而在這個範圍之外的室內條件與COVID-19的結果更差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在30%和50%的相對濕度之間是舒適的,而飛機機艙的相對濕度在20%左右。
這些發現是基於該團隊對COVID-19數據與121個國家的氣象測量相結合的分析,時間為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他們的研究表明,疾病區域性爆發和室內相對濕度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一般來說,研究人員發現,只要一個地區在接種疫苗前經歷了COVID-19病例和死亡人數的上升,該地區的估計室內相對濕度平均低於40%或高於60%,與季節無關。當估計的室內相對濕度在40%和60%之間的”甜蜜點”期間,研究中幾乎所有地區都經歷了較少的COVID-19病例和死亡。
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健康科學與技術項目的醫學工程和醫學物理學博士生康納-弗海恩(Connor Verheyen)表示:”這種居中的室內相對濕度有潛在的保護作用”。
“室內通風仍然是至關重要的,”共同作者Lydia Bourouiba說,她是麻省理工學院疾病傳播流體動力學實驗室主任,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的副教授,以及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的副教授。”然而,我們發現,將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那個甜蜜點–40%到60%–與COVID-19病例和死亡的減少有關。”
季節性波動?
自從COVID-19大流行開始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考慮了病毒的毒性隨季節波動的可能性。感染和相關死亡似乎在冬季上升,在夏季下降。但是旨在將病毒的模式與季節性戶外條件聯繫起來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果。
Verheyen和Bourouiba研究了COVID-19是否受到室內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相對濕度。畢竟,他們注意到大多數社會中90%以上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而大多數病毒傳播已被證明是在室內發生的。更重要的是,由於氣候控制系統的廣泛運用,例如使室內空氣明顯乾燥的加熱器,室內條件可能與室外條件大不相同。
室內相對濕度是否會影響COVID-19在全世界的傳播和嚴重程度?而且它能否幫助解釋不同地區健康結果的差異?
追踪濕度
為了尋找答案,研究小組把重點放在大流行病的早期階段,當時還沒有疫苗,理由是接種疫苗的人群會掩蓋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室內濕度。他們收集了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的全球COVID-19感染數據,包括病例數和報告的死亡人數,並確定了至少有50人死亡的國家,表明這些國家至少發生了一次疫情。
他們總共關注了121個發生COVID-19疫情的國家。對於每個國家,他們還追踪了當地的COVID-19相關政策,如隔離、檢疫和測試措施,以及它們與COVID-19結果的統計關聯。
在有COVID-19數據的每一天,他們使用氣象數據來計算一個國家的室外相對濕度。然後,他們根據室外相對濕度和人類舒適度的溫度範圍指南,估計出平均室內相對濕度。例如,指南報告說,人類在室內的舒適度在66到77華氏度之間。
他們還假設大多數人都有辦法將室內空間加熱到舒適的溫度。對於每一個室外溫度低於典型的人類舒適範圍的情況,則假設室內空間被加熱以達到該舒適範圍。最後,他們還收集了實驗數據,用來驗證他們的估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