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打造可觀測宇宙邊緣的巨大互動宇宙地圖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文學家創建了一個互動的宇宙地圖,繪製了從地球延伸到可觀測宇宙邊緣的20萬個星系的位置和顏色。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20多年來幾乎每天晚上都在掃描宇宙。該望遠鏡長期對天空的不同部分進行成像,以建立一個不同規模的綜合地圖集,包括我們銀河系中的400萬顆恆星,我們本地集團內的星系,以及數十億光年外的其他星系。
最終結果是,一張新的地圖放大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規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兩位天文學家Brice Ménard和Nikita Shtarkman將SDSS的數據集合起來,為宇宙的一個”楔子”形狀的範圍創造了一個密集的可視化圖像。
如果有一個”你在這裡”的標記,它就在這個”宇宙披薩片”的尖角處。從那裡,地圖向外輻射到空間和時間,從我們本地的現在一直到137億光年之外–即137億年前。而這個視角只有10度的楔子只是圍繞我們的一整個圓圈的一段,它本身只是構成可觀測宇宙的巨大球體的一小部分。
該地圖描繪了20萬個小點,每個小點代表一個完整的星系,包含數十億顆恆星、行星和其他物體。這些點的顏色也不僅僅是為了裝飾–它們表明了星系的身份和特徵,在這個比例尺上,有兩種明顯的藍色到紅色的過渡模式。
楔形宇宙地圖以及每種顏色代表的物體視覺化:B. Ménard & N. Shtarkman
從底部開始,淡藍色的小點是位於地球20億光年內的螺旋星系。除此之外,這些點開始變成黃色,因為橢圓星系在地圖上占主導地位–這些星系更亮,可以從更遠的地方看到。
在大約40億到80億光年之間,地圖變成了紅色。這些仍然是橢圓星系,但是它們的光波已經被”紅移”了,或者說被宇宙的膨脹拉伸到了光譜的紅色一端。之後,地圖又變成了藍色–這些是類星體,中心有非常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會發出藍光。
朝著地圖更寬的部分,這些點又變成了紅色,因為紅移的類星體基本上成為在這個巨大的距離上唯一仍然可見的東西。然後,在10億光年的幾乎完全黑暗之後,我們到達了可觀測宇宙的邊緣。這個斑點狀的圖案是大爆炸後不久發出的光的圖像–宇宙微波背景。雖然從技術上講,過了這個邊界還有更多的宇宙,但我們看不到,因為還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來自那麼遠的光線到達我們這裡。
有了這張地圖,該團隊著手創建一個非科學家的人也能閱讀、理解和欣賞的宇宙可視化。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梅納德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天文圖片、恆星、星雲和星系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現在是我們創造一種新型圖片來啟發人們的時候了。世界各地的天體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分析這些數據,導致了成千上萬的科學論文和發現。但是沒有人花時間來創建一個美麗的、科學上準確的、非科學家的人也能使用的地圖。我們在這裡的目標是向大家展示宇宙的真實面貌”。”
該地圖可在網上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