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摸清鰩魚如何在3.6億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通過進化倖存下來
根據新的研究,現在最多樣化的有骨架的動物群體–鰩魚並不像科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受到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嚴重打擊。3.6億年前結束泥盆紀的滅絕事件與古代海洋和湖泊中魚類種類的重大變化相一致。作為現在水族館的常客和餐桌上的主食,鰩魚在這次重大危機之前並不常見,它們的成功與大滅絕之後的新機遇有關。
滅絕事件發生之後,在一個被稱為石炭紀的時期,曾經稀有的鰩魚在魚類物種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這些新的石炭紀魚類也顯示出表明更多樣化的飲食和游泳風格的特徵。
然而,今天(11月17日)將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轉變可能並不像對化石記錄的字面解讀所表明的那樣明顯。初步看來,多樣性的突然爆發似乎有一個長期的、但以前未被發現的導火線。
Palaeoneiros clackorum的頭骨和肩帶資料來源: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大約3.7億年前晚泥盆紀時期的一個微小化石標本。該化石被命名為Palaeoneiros clackorum,是一個多世紀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的。它以前很少受到關注,因為它的尺寸只有2.2英寸(55毫米)長,太小而無法通過常規手段進行研究。
然而,利用CT掃描技術,研究小組能夠得以窺視化石微小的頭骨內部,並發現顯示Palaeoneiros在魚類家族樹上的位置的特徵。令他們驚訝的是,它顯示了在泥盆紀的鰩魚中沒有發現的特定內部細節,而是石炭紀的年輕物種的典型特徵。
這意味著鰩魚在泥盆紀時期更早地開始了多樣化,在頭部的內部結構上積累了微小但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石炭紀期間出現的外在明顯的變化之前,包括全新形狀的牙齒和具有高度適應性的身體,形狀像鰻魚和天使魚。
首席研究員Sam Giles博士說。”這些發現推翻了以前關於泥盆紀和石炭紀邊界附近物種多樣化的假設。它顯示了一個更為複雜的情況,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的廣泛多樣化和生存的暗示,而不是只有少數的倖存者。”
這些結果表明,對其他被忽視的化石的進一步調查可能會提供更多關於鱝魚如何應對泥盆紀末期的滅絕的線索。賈爾斯博士和她的同事們希望對他們已經確定的其他標本採用類似的方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關鍵時期。賈爾斯博士說:”化石記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凡的機會,讓我們看到生物學如何對重大環境危機做出反應。我認為我們越來越接近於弄清楚這個壯觀的多樣化群體的崛起與地球歷史上最災難性的滅絕之一的關係,或者說是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