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捕獵行為可能導致犀牛進化出更小的角
如果某些動物擁有一種降低其生存機會的特徵,那麼這種特徵就不太可能傳給後代。根據最近對照片的分析,因其大角而被獵殺的犀牛似乎就是這種情況。在這項研究中,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仔細研究了80張犀牛的歷史照片,這些照片拍攝於1886年至2018年的132年間。
這些圖片是犀牛資源中心在線資源庫的一部分,描述了所有五個犀牛物種–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的側面照。
研究發現,對所有物種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角的大小(相對於身體大小)逐漸變小。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趨勢是由於擁有大角的犀牛成為獵人的最主要目標,留下小角的倖存者進行繁殖並將其特徵傳給後代。以前在其他受威脅的動物種群中也曾觀察到類似的趨勢。
犀牛角主要用於傳統的醫藥,儘管它們作為像徵主人財富和成功的展示品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由於它們是如此的珍貴,直接接觸它們–即使是科學家長期以來都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這就是劍橋大學團隊僅限於研究照片的主要原因,據說這也是為什麼以前沒有對犀牛角的大小進行過如此長時期的研究。
黑犀牛向一匹馬衝去,作者:威廉-科頓-奧斯威,1900年
科學家們還分析了資料庫中3158張犀牛的圖畫和照片–時間從1481年到2021年–以了解對這些動物的描繪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也許並不奇怪,早期的圖像傾向於將犀牛描繪成可怕的、令人恐懼的生物。然而,從1950年左右開始,它們越來越被描繪成需要保護的受威脅動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大角可能使擁有大角的犀牛處於不利地位,但今天的大角大多較小,也有一些主要的缺點。
“犀牛進化出它們的角是有原因的–不同的物種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們,如幫助抓取食物或抵禦捕食者–所以我們認為擁有較小的角將不利於它們的生存,”該研究的第一作者Oscar Wilson說。
該團隊的報告本週發表在《人與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