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未婚與心力衰竭患者較高的死亡風險相關
根據在歐洲心髒病學會(ESC)的科學會議Heart Failure 2022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未婚的心力衰竭患者在管理他們的疾病方面似乎信心不足,並且比已婚的同行更受社會約束。這些區別可能導致未婚患者的長期生存率更差。
研究作者、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院綜合心力衰竭中心的Fabian Kerwagen博士說:“社會支持有助於人們管理長期病情。配偶可能協助堅持用藥,提供鼓勵並幫助發展更健康的行為,所有這些都可能影響壽命。在這項研究中,未婚患者比已婚患者表現出更少的社會互動,並缺乏管理其心衰的信心。我們正在探索,這些因素是否也能部分解釋與生存的聯繫。”
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普通人群和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未婚預示著更差的預後。擴展跨學科網絡心力衰竭(E-INH)研究的事後分析調查了婚姻狀況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測意義。
E-INH研究由2004年至2007年間因失代償性心力衰竭而住院的1022名患者組成。在1008名提供婚姻狀況信息的患者中,633人(63%)已婚,375人(37%)未婚,包括195人喪偶,96人從未結婚,84人分居或離異。
在基線時,生活質量、社會局限性和自我效能感是用堪薩斯城心肌病調查表測量的,這是一份專門為心衰患者設計的調查表。社會限制是指心力衰竭症狀對患者社會交往能力的影響程度,如追求愛好和娛樂活動或拜訪朋友和家人。自我效能感描述了患者對自己預防心力衰竭惡化和處理並發症能力的看法。抑鬱情緒是用病人健康問卷(PHQ-9)評估的。
在總體生活質量或抑鬱情緒方面,已婚和未婚患者之間沒有差異。然而,與已婚組相比,未婚組在社會限制和自我效能方面的得分更低。
在10年的隨訪中,679名(67%)病人死亡。未婚與已婚相比,全因死亡(風險比[HR] 1.58, 95% 置信區間[CI] 1.31-1.92)和心血管死亡(HR 1.83, 95% CI 1.38-2.42)的風險更高。喪偶患者的死亡風險最高,與已婚組相比,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險比分別為1.70和2.22。
Kerwagen博士說:“婚姻和壽命之間的聯繫表明社會支持對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性,這個話題隨著大流行期間的社會疏遠而變得更加相關。衛生專業人員應考慮詢問病人的婚姻狀況和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並推薦心力衰竭支持小組以填補潛在的空白。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但醫療機構也需要提高患者對自我護理能力的信心。我們正在開發一個移動健康應用程序,希望它能幫助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日常的病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