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土地日,太空視角探秘中國人的“飯碗田”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今天(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國土三調”結果顯示,2019年底,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6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尤為重要。
萬物土中生,一粒入土,萬物歸倉。以9%的耕地,養活全球近20%的人口,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腳下的土地不斷釋放生產潛力,當中國人的飯碗裝滿了中國糧。我國實現了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誰來養活中國人的世界之問有了明確的答案!守護好每一塊“飯碗田”,才能守好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地處祖國東北邊陲的北大荒,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這裡的土壤擁有厚厚的黑色表層,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類型之一。70餘年戰天斗地,中國人將“北大荒”變為“北大倉”,護住了國人的心口糧。
距北大荒4000公里外的海南。北緯18度,這裡的四季農時與中原地區有所不同,哪怕是數九寒天,田間地頭或收或種,依然呈現一派忙碌景象。成千上萬種業人在這裡繁育“中國種”。這片土地上收穫的“種子”,在全國各地播撒著豐收的希望。
南繁的稻種橫跨千里,在山東青島插秧。袁隆平先生的“海水稻”讓億畝荒灘重獲新生,一株株“海水稻”打開了糧食增產的巨大空間,中華拓荒人精神在鹽鹼地上繼續傳承,“禾下乘涼夢”托起了國人的糧倉。
在雲南,中國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讓世界嘆為觀止。從高聳的哀牢山斜坡向下,田地隨山勢地形變化而變化,一塊塊綠油油的“田山”無聲訴說著耕地的彌足珍貴。
看過了哈尼梯田的“精打細算”,再來感受下規模化種植的“豪放”。在新疆昌吉瑪納斯縣,農業科技手段為玉米豐產豐收保駕護航,播種、鋪設滴灌帶、鋪設地膜全程機械化,10萬畝制種玉米在這裡生根發芽。
來到西藏自治區西南部的日喀則,這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西藏主要的糧食產區,素有“西藏糧倉”的美譽。這里土地肥沃,大片大片的青稞田在這裡生長。
田間地頭問民生,大國“糧”策為人民。在有限的耕地上,中國人用勤勞和智慧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不但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