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顛覆“傳統媒體” 靠的可能是這塊“鏡子”
在互聯網歷史中,幾乎每次技術變革都需要一個新的“輿論場”,來普及新技術和新思想。從早期的BBS、到門戶網站的聊天室,再到視頻的“彈幕”,莫不如此。Twitter和Telegram 可以說是Web3 從業者的“信息根據地”,但一個成立不到兩年的平台,Mirror,正在成為Web3 新的“內容中心”。無數區塊鏈大V、從業者和愛好者,聚集到Mirror 上,發布大量關於Web3 的內容。
第一位入駐的中文寫作者K.Erica 形容,Mirror 在Web2 和Web3 的理念之間取得了“微妙的平衡”。的確,只要擁有區塊鏈錢包並登入,一個有Web2 產品使用經驗的人,差不多就知道怎麼用Mirror 了。它看起來像一個非常原始的內容髮布平台。發布體驗不好,會有老用戶分享經驗,先用Medium 的編輯器編輯,再一鍵導入,體驗更順滑。
當你循著“肌肉記憶”去找點贊、留言、瀏覽量的時候,又發現這些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是Collect(收集,類似於收藏,但是每次都要花一點點以太幣,因此也很像“打賞”)、眾籌。“如果我想發起眾籌,是去Juicebox,還是去Mirror 呢?”兩個Mirror 用戶都告訴我:沒那麼重要。因為,無論發在哪裡,你都要自己去推廣,去“吆喝”。
文章底部的Collet 界面
這個問題背後的思維定勢是:在Web2 的平台裡,發布任何一個內容,我都會思索一下“平台的玩法”。也許這個內容風格更容易被A 平台而非B 平台的用戶(可能更重要的是推薦算法)所喜歡。當人們說,Juicebox 和Mirror 沒有什麼區別,是指在關鍵功能上,這兩者都讓募資者和支持者以低成本建立信任。你發起一個項目,設定資金,支持者用注入以太幣以表示支持,並且這樣的關係被刻在區塊鏈上,公開透明,關係由不可篡改的代碼鑄成。
但還是會有所區別。如果你是一位內容創作者或者藝術家,想為一部電影,未來的一篇小說、專欄發起眾籌,明顯Mirror 更友好。
Mirror 團隊公開表達過自己的雄心:用加密技術提供的工具,為創作者賦權,重新定義在線出版(publishing online)。
01
從Twitter到Mirror:
Web3 的原生內容平台
Twitter 一直是Web3 信息的重要集散地,Mirror 最初的影響也在Twitter 的大V 間流傳。
像知乎、Clubhouse 這樣的Web2 產品在早期採用邀請制來建立“種子用戶”和“口碑”。2021 年3 月初,Mirror 在Twitter 上以一場“寫作比賽”開始了這個過程:只有投票選出的勝出者才能夠成為Mirror 的用戶。
這個比賽本身也是一個代幣遊戲,代幣意味著權利和身份。Mirror 將代幣$WRITE 發行兩類人:早期成員/用戶,以及申請到參賽資格進入waitlist 的成員。擁有代幣意味著投票權,已入駐人的擁有1 個代幣,waitlist 成員擁有0.1 個代幣。
這代表著不同的投票權重。每週一輪的寫作比賽中,前十名會獲得1 個$WRITE。燃燒掉(即消耗掉)這個代幣,就獲得了入駐Mirror 的資格,也成為Mirror DAO(去中心化組織)的成員。Mirror DAO 成員對於公共事務擁有投票決議權。
創始團隊認為“What is Mirror?=Who’s on Mirror?”(Mirror 是什麼=誰在Mirror 上)通過比賽,Mirror 創始團隊和希望入駐Mirror 的人定義了最初的內容。
作為第一個入駐的中文寫作者,K.Erica 勝出是身後一群人的意願。她是東亞開發者組織Rhizome DAO 和鏈上電競團隊GuildW 的創辦人。在業餘時間,她與幾位夥伴共同成立了DAppChaser,向人們介紹Web3 領域的去中心化應用。比賽的投票時間是北京時間的凌晨3、4 點。一群核心讀者半夜定鬧鐘起床投票,堅持了7、8 週,最終讓她在比賽中勝出併入選。
Mirror 首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內容髮布平台。用戶發佈在Mirror 上的內容,存儲於ARWAVE 鏈上(一個具有新型數據結構的區塊鏈存儲平台),即使Mirror 這個產品消失,用戶依舊擁有自己的內容。不過目前因為成本,只有文字信息存儲於鏈上,像圖像、動畫等多媒體內容依舊存儲於中心化的處理器中。
文章發布後會有“Ar we ave 交易ID”、“貢獻者以太坊地址”和“內容摘要”三個信息出現
7 個月後,Mirror 取消了比賽,向所有人開放註冊,更多人開始在Mirror 上發表內容。分發$WRITE 代幣的方式也隨之改變。由Mirror DAO 成員挑選內容成為“好文聚焦”,入選者將獲得1 枚$WRITE。
退休的程序員郭宇也是這一時期開始使用Mirror。他曾是字節跳動資深技術專家,兩年前選擇退休,旅居日本。不過2022 年,他開始了關於Web3 的創業間隔年,並發起了Checks Finance 和CodeforDAO 兩個項目。在使用Mirror 之前,他在閱讀關於Web3 領域的信息時便發現很多都來自這裡。順其自然,他也開始Mirror 上發表關於Web3 的文章。讓他入選“好文聚焦”的是一篇科幻小說。他也將此稱為“在Web3 上的一場寫作實驗”。這場“寫作實驗”使用了Mirror 提供的NFT 功能。
他的小說《永不消逝的哈希》是一系列小說中的第一篇,當他在Mirror 發表,並鑄成NFT,讀者便可以“collect”這枚NFT。也就是用任意金額的以太幣(0.01ETH 及以上)進行“購買”。以這種方式,一個人“標記”了自己與這篇作品,以及寫作者的關係。
在整個小說系列的寫作過程中,“collect”將持續發生。郭宇也設置了另外的規則:當小說完成,他將以這部作品集所有NFT 銷售額的25% 作為空投,按比例發送給所有貢獻者。他還設置了10 份“大獎”——10 個錢包地址將平分銷售額的5%。
郭宇告訴我,他在旅行期間得知自己的作品入選,才知道“好文精選”這個活動。他燃燒得到的$WRITE 幣,獲得了在Mirror 的子域名,並成為Mirror DAO 成員。
目前,基於第一篇小說開啟的寫作實驗已經“賣”出了4.76 個ETH(ETH 即以太幣,目前1 ETH 匯率約為7700 CNY,小說發表的 2022年1月,匯率約為24000 CNY)。“在這個實驗中,NFT 既是一種身份標識,也是收藏品和可兌付資產。”他在Mirror 上寫道。
02
可組合“玩法”:
NFT、眾籌、分叉
正如郭宇的寫作實驗,Mirror 希望通過提供的功能,讓創作者建立新的生產關係。Writing NFT 功能,能夠將整篇文章內容變成NFT。創作者在最初就擁有版權,並基於此獲得經濟支持。
最近一次功能升級,大大降低了圍繞內容形成生產關係的門檻。一個普通的用戶在發布文章的時候,可以選擇將文章免費鑄成Writing NFT。打賞的默認最低額度是0.01 Optimistic ETH。Optimisim 是以太坊的二層擴展方案。這個方案在鏈下運行計算,能夠將以太坊gas 費用降低10,000% 或更多,並將吞吐量提高200 倍,解決了以太坊上交易速度慢、gas 費高的問題。對於Mirror 而言,如何支持人們高頻率打賞、眾籌是技術層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從陸續推出的功能來看,Mirror 不僅僅想做“內容髮布平台”,也為Web3 世界的種種活動提供基礎工具。可以將這裡理解成Web3 行為發生的“市場”。如它的標語“Creat and connect your world on Web3”(創造並連接你在Web3 的世界)所言,Mirror 歡迎各種經濟關係在這裡形成、運作。
一個Mirror 用戶,運用簡單的工具,能夠發起各種類型的眾籌,也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插入NFT 進行拍賣, 運用Token 工具,也可以基於眾籌的項目分發代幣。這些實際上提供了DAO 的基礎治理工具。分叉(Splits) 讓任何一個項目都可以有多位合作者,眾籌或打賞獲得的資金可以按照比例流入不同的錢包。
眾籌、合作分潤、拍賣NFT 這些概念或者玩法,都已經在Web3 領域出現過。Mirror 讓它們成為可以調用、組合的工具,看起來為人們進入Web3 世界提供了更方便的渠道。而Web3 已經存在的項目,也陸續在Mirror 建立官方頁面,比如ENS、Gitcoin、Opensea……還有optimism。不過,目前它們主要還是把Mirror 簡單當作信息發布的平台。
Mirror 對於內容創作者的友好顯而易見。基礎的Writing NFT,加上作為插件功能而存在的眾籌、分叉等功能,可以讓一個創作者便捷地和支持者建立起“生產關係”。它也希望幫助記者、藝術家參與到Web3 的活動中來。
最先從加密貨幣發展起來的Web3,經歷了金融項目的繁榮,目前還缺乏能讓更廣泛人群使用的產品。Mirror 正是在這一維度上進行某種嘗試。
它鼓勵創作者在此協作,共同在線出版,拍賣內容獲得營收、按股份分潤。而當多個創作者自發協作出版,就自然形成了“組織”的雛形;當這個自發形成的組織不是“公司”,DAO 就是順理成章形態,它的版權、經濟關係都在項目最初由智能合約形成契約,並依此運行。
這就是Mirror 設想的Media DAO,“在未來,我們假設創作者可能是一個DAO 的操作者,該DAO 生成許多作品,每個作品都作為NFT 生成,交易的持續收入回歸到DAO。因此,DAO 的投資者可以期望獲得超過第一個NFT 銷售額的利潤。”
03
從算法到策展人,
從創業團隊到DAO
在Web2 世界,推薦算法是內容與受眾之間的橋樑。在Mirror 搭建的Web3 世界裡,推薦算法消失,眾籌/內容如何與支持者尋找到彼此?這是一個等待探索的問題,Cruator (策展人) 是一部分答案。
Cruator (策展人) 的概念來源於藝術商業。在展覽中,策展人承擔了挑選展品、設計呈現方式的工作,這個角色是藝術品和觀眾之間的銜接者,同時帶有創造性,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挖掘藝術品的價值。
我們甚至可以將“推薦算法”理解成Web2 世界的“策展人”。算法按照設定邏輯,將內容與受眾精準匹配,從而形成平台的遊戲規則。它本身是一個中心化的系統。在Web3 世界的線上策展人,則是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之外的第三種角色。它也是多元的,可以是一個團隊的每週精選、某個人的推薦列表、甚至一個重新分發內容的網站。
Mirror DAO 進行的好文精選,就是一種策展,只不過它依舊由Mirror 的核心團隊來主持。團隊希望將這部分開放給更多人。Mirror DAO 的貢獻者之一Shawn 說:社區裡面有很多人提出的需求,都是Mirror 團隊所迴避的。他們認為應用層的需求,是交給社區來做的。這確實就是個創業機會。
Mirror 真正希望的是去中心化、多樣性的策展。這也是內容生態上的創業空間所在。這些“策展”通過特定的視角重新組合、分享、推薦,將內容進行二次篩选和分發,在傳播中影響內容的價值。目前已經出現一些團隊扮演這樣的角色。
Mirror Weekly Review(Mirror 週報)目前就是一個團隊的產品,目前已經進行了34期。它由MC DAO 運營,致力於精選、點評、傳播Mirror.xyz 上高質量內容及創作者,幫助讀者快速了解Mirror 平台創作者的精彩觀點。
除此之外,其它類型的“策展”還有Ask Mirror 這樣的搜索引擎,用來搜索在Mirror 已經發布的內容;Bress.xyz 則是一個重新聚合、推送Mirror 上內容的“網站”(不過最終的目標是基於Mirror 協議開發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
鏡報週評
與Web2 內容生產、分發、消費都在一個平台上完成不同,有能力且願意進入“生態”的人有更大自主性。由於Mirror 的大部分數據存儲於Arweave 鏈上,想開發新功能的人可以自行訪問。Mirror 團隊也無需在早期介入,等到產品成熟,需要合作時,再邀請進入Mirror DAO。
目前Mirror 尚未形成商業模式,不過已經通過Mirror 上進行的NFT 購買、眾籌活動獲得鏈上2.5% 的分潤。可以想像,被鑄成NFT 的內容在流通中被定義價值,當內容創作者、DAO 運營者、策展人等不同的角色越來越多,商業模式也會隨之發生並演化。
Mirror 對於內容和藝術創作的熱情或許與創始人的經歷有關。
創始人Denis Nazarov 是專注加密貨幣與Web3 領域基金a16z crypto 前合夥人的。他也是一位開源社區經驗豐富的軟件工程師。不過他的編程主要靠自學,本科畢業於紐約大學攝影學,輔修媒體研究。聯合創始人兼CTO Graeme Boy 畢業於格林內爾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從大學期間開始,他擔任過多個項目的工程師。
K.Erica 形容Greame 在人文社科方面閱讀豐富,“很難再去找到一個比他還要熱愛和理解內容創作價值的CTO”。“collect”被設置為Mirror 上的核心行為之一,當用戶以付出一定加密資產的方式收集作品,他會出現在文章底部的收集者列表,他收集的內容,也會一起出現在個人頁面。
這意味著,在“打賞”同時,用戶也被標記為這篇內容所衍生的“社交圖譜”的一個節點。在一篇闡述collect 功能的文章中, Greame 寫道“要成為一個認真的文化創造和評估的家園,Web3 可能需要促進的不僅僅是有效的經濟關係。”
Mirror 的創始團隊已經得到了超過100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投資方有Union Square Ventures(USV)、Andreessen Horowitz。不過Mirror 的運作方式也呈現了“創業團隊”與DAO 之間的過渡形態。Mirror DAO 的組成分為普通成員(member) 與貢獻者(contributer)。目前核心貢獻者有17 名,由他們主要負責DAO 的運營,流程優化,和各種項目對接等工作。而Mirror DAO 的大部分成員是member,不參加日常工作,主要在討論治理和社區投票的時候才出現。
對於這次Mirror 的實踐,創始人Denis Nazarov 將其形容為“內容髮表”與“價值傳遞”的交叉地帶的實驗。前者已在Web2 時代被內容平台深刻改變過;隨著加密技術及金融實踐,價值流動擁有了新模式。當“內容”被標誌為NFT,就進入了貨幣系統,圍繞它的行為,是否可以誕生新的有效商業模型?一切等待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