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億鋰礦巨頭赴港上市馬斯克會參與嗎?
四年前,一場40億美元的海外併購豪賭,讓A股鋰礦巨頭天齊鋰業(002466.SZ)一度陷入資金危機。在去年159億元再融資方案夭折的情況下,公司此番赴港融資,有望卸下債務包袱。6月22日晚間,天齊鋰業公告,董事會審議通過相關議案,確定H股全球發售及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三天前,公司通過港交所聆訊,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招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有消息稱,天齊鋰業此次IPO將募集10億-15億美元,或於7月正式在主板掛牌上市,有望成港股年內最大IPO。同時,該公司也將成為繼贛鋒鋰業之後,國內第二家“A+H”兩地上市的鋰業巨頭。
天齊鋰業的前身是一家瀕臨倒閉的縣屬國有企業——射洪縣鋰鹽廠。創始人蔣衛平接手後,公司逐漸扭虧為盈,並於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此後,敢於冒險、眼光毒辣的蔣衛平,通過兩次“蛇吞象”式跨國併購,讓天齊鋰業一躍成為中國鋰王、全球鋰礦巨頭。
根據伍德麥肯茲報告,按2020年產量而言,天齊鋰業是全球最大的鋰礦生產商;按2020年鋰產生的收入計算,天齊鋰業排名第三。
但高槓桿併購也讓天齊鋰業欠下了巨額債務,並帶來了巨額財務費用,再加上2019年-2020年鋰礦價格低位運行,天齊鋰業連續虧損,連續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資金鍊一度十分緊張。直到2020年底引入澳大利亞戰略投資者後,公司才得以緩一口氣。
正所謂時也運也。轉眼到了2021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解救了天齊鋰業。隨著鋰礦行情轉好、價格大幅提升,公司業績反轉,負債率下降,股價連創新高,最近兩個月內接近翻倍。
鋰被稱為“白色石油”,是製造鋰電池最為關鍵的原材料之一。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熱銷以及儲能產業的蓬勃發展,2021年年初至今鋰價上漲近10倍。今年一季度,多家鋰礦企業的歸母淨利潤增速高達5倍甚至10倍。
但這對下游的車企、電池企業來說,卻並非好消息。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壓力之下,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開始直接入股鋰礦企業,或與電池供應商簽署供貨長單,意欲搶占產業鏈話語權。事實上,作為A股市場上市值近1700億元的鋰業巨頭,天齊鋰業因近年來“蛇吞象”式的巨額併購,資金鍊一度緊繃。而從其此次募資投向來看,天齊鋰業此次IPO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緩解公司巨大的債務壓力。
從赴港募資還債
事實上,作為A股市場上市值近1700億元的鋰業巨頭,天齊鋰業因近年來“蛇吞象”式的巨額併購,資金鍊一度緊繃。而從其此次募資投向來看,天齊鋰業此次IPO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緩解公司巨大的債務壓力。
根據公司此前遞交的招股書,募集資金擬主要投向償還併購智利礦業化工(SQM)所欠貸款的未償還債務及相關交易費用,為安居工廠一期建設撥資,補充營運資金等。
截至2022年6月10日,SQM債務的尚未償還本金額為11.3億美元。對比預估的募資額,償還SQM債務後,剩餘的資金並不多。
“天齊鋰業這次香港上市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甩掉歷史債務包袱,之前因為債務問題資金緊張,公司的產能擴張一直不順。”有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天齊鋰業的大額債務主要源於2018年一場高槓桿併購。
2018年5月31日,天齊鋰業發佈公告,擬以65美元/股,收購SQM公司23.77%的A類股股權,總交易額為40.66億美元。最終,天齊鋰業以現金收購方式完成該筆交易,其中,有35億美元(約合223億元人民幣)的收購資金是向境內外銀團借款。彼時,天齊鋰業的淨資產僅為119.37億元。
在此之前,公司還進行了多項併購。其中,2013年,公司還曾進行了一項“蛇吞象”式的收購。彼時,公司搶先美國鋰業巨頭洛克伍德、以50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澳大利亞的泰利森,後者擁有全球最大的鋰輝石礦。當年,天齊鋰業的營業收入僅有4.15億元,淨資產為8.65億元。
外界將這兩次海外收購比作是一場“豪賭”。對此,天齊鋰業董事長蔣衛平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海外收購併不都是等你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才會發生,而是恰好處在這個窗口期,該出手時就要出手。”
但“蛇吞象”式的收購,還是給公司帶來了龐大的債務壓力。在此情形下,2018年8月,天齊鋰業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發行上市的申請。不過,由於當時SQM產能收益尚未兌現、全球鋰礦價格低迷等,公司此次赴港上市最終折戟。
此後,天齊鋰業一直背負巨額債務前行。2020年,公司曾一度陷入了“生死邊緣”。2020年11月中旬,公司發出通告,已無力支付因併購出現的貸款利息4.71億元,同時併購貸款中有18.84億美元將於11月底到期,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179.35%。彼時,公司違約在即,最終,其通過間接出讓泰利森24.99%的股權,暫時轉危為安。
如今,受益於新能源市場的高景氣,天齊鋰業也隨行業進入上升週期,得以再度叩開港交所大門。預計募資額超10億美元的天齊鋰業,無疑相當於港股IPO市場的一劑“強心針”。
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場極為慘淡,融資額同步大降九成。德勤6月22日發布報告預計,2022年上半年香港將會有24只新股,融資約178億港元,相對2021年上半年46只新股融資2130億港元,新股數量下跌48%,融資總額緊縮92%。2022年上半年,香港市場僅一家公司是大規模上市,像貝殼、蔚來這樣的企業則是介紹上市(不發行新股),港股融資總額進一步萎縮。
另據Wind(萬得)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22日),港股市場總計有22只新股上市,其中募資規模最大的公司為金力永磁,其募資規模為42.4億港元。
鋰礦迎最強風口
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熱銷以及儲能的快速發展,市場對碳酸鋰、鋰精礦的需要大幅上升。供需缺口之下,2021年以來,碳酸鋰等產品價格大幅上漲,鋰礦企業的優勢愈發凸顯。
Wind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的平均價從2020年末約5萬元/噸,上漲至如今的47萬元/噸,今年3月還一度突破50萬元/噸的高位。業內普遍預計今年鋰價仍將維持高位震盪。
鋰產品“量價齊升”,鋰礦企業自然是最大受益者。2021年,天齊鋰業憑藉一路高漲的鋰價,得以扭虧為盈,實現歸母淨利潤21億元。今年一季度,天齊鋰業實現營收53億元,同比增長481%;淨利潤33億元,同比上漲14倍,已超過2021年全年淨利潤。
在鋰價持續高位的背景下,近期鋰礦板塊經歷樂一輪反彈,天齊鋰業股價也從4月26日的區間低點59元/股反彈至6月23日最新收盤價119元/股,漲幅近一倍,已恢復至2021年11月底水平,離歷史高點不到15%的差距。
在業績股價齊升的背景下,多家鋰礦和電池企業趁著主題熱度定增融資“補血”,誰都不願錯過這一擴大投資版圖的好機會。鋰電板塊掀起了再融資浪潮。
Wind數據顯示,2021年至今,鋰礦和鋰電池板塊已完成逾千億增發融資,還有超千億在路上。具體來看,2021年有19家公司定增募集資金499億元;2022年至今有6家公司定增募資544億元。從募投項目來看,大多數的定增投向為產能擴充項目。
其中寧德時代(300750.SZ)一家就獨占450億元定增。6月22日,寧德時代披露定增結果,發行價格為410元/股,共有22家機構投資者獲配,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國泰君安證券、泰康資產、睿遠基金、高瓴等多家海內外知名機構。
此外,還有國軒高科(300207.SZ)、欣旺達(300207.SZ)、華友鈷業(603799.SH)等八家公司完成了超30億元的定增。
同時,還有約26家上市公司的定增方案正在辦理中,合計擬募資1027億元。其中,恩捷股份(002812.SZ)、華友鈷業的擬募資金額均超百億元,億緯鋰能(300014.SZ)90億元定增則由實控人包攬。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鋰電企業定增引入的投資者名單中,發現了不少新能源車企的身影。
欣旺達引入的19名投資方名單中,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赫然在列。盛鋰新能(002240.SZ)擬通過定增引入比亞迪(002594.SZ)作為戰略投資者,發行完成後,比亞迪持股預計超5%。
市場有傳聞稱,特斯拉有意參與天齊鋰業港股IPO的認購。對此,天齊鋰業回應稱“一切以公司公告為準”。
今年4月,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有意進軍鋰礦開採。馬斯克稱:“鋰價已經漲到了瘋狂的水平。除非成本壓力有所緩解,不然特斯拉可能不得不直接進入大規模(鋰礦)開采和精煉業務。”
在新能源車形勢一片大好之下,作為新能源汽車“心臟”的動力鋰電池供應卻後繼乏力,這將直接限制新能源車廠的產量規模。
為平抑鋰價上揚帶來的成本壓力,穩定原材料供應,越來越多的整車廠、動力電池廠商開始染指上游,簽訂合作協議、入股鋰礦企業,或者直接下場掃礦。
今年5月,動力電池廠商中創新航與天齊鋰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碳酸鋰供應框架協議;有消息稱比亞迪在非洲覓得6座鋰礦礦山,目前均已達成收購意向;國內四川省雅江縣斯諾威礦業54.29%股權,在京東破產拍賣平台以20億元成交,是起拍價335萬元的597倍,創下了業內罕見的拍賣紀錄。
整個鋰資源市場似乎已陷入一種瘋狂的態勢,但這種繁榮是理性的嗎?還會持續多久?
馬斯克曾提到,“地球本不缺鋰,只是開采和提煉的速度很慢。”未來隨著更多的資本湧入到上游鋰資源開採領域,鋰礦的開採進度將加快,鋰供應量也將不斷增加,鋰價或有所降溫。
文| 王穎 楊秀紅 編輯| 王立峰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