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構造板塊的新模型帶來對地球結構的新認識
顯示大陸是如何組裝的新模型為地球的歷史提供了新的見解並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災害。據悉,該模型由阿德萊德大學地球科學系的講師Derrick Hasterok博士領導的團隊製作。
Hasterok表示,他們對目前關於板塊邊界區的配置和過去大陸地殼的構造的知識進行了研究。
他說道:“大陸每次都是由幾塊碎片組成的,有點像拼圖,但每次拼圖完成後都會被切割和重組從而產生新的畫面。我們的研究有助於闡明各個組成部分,以便地質學家能夠拼湊出以前的圖像。我們發現,板塊邊界區佔地球地殼的近16%,佔大陸的比例甚至更高,為27%。”
據悉,該小組製作了三個新的地質模型:一個板塊模型、一個省模型和一個造山運動模型。
“有26個造山運動–山脈形成的過程–在今天的地殼結構上留下了印記。其中許多,但不是全部,跟超大陸的形成有關,”Hasterok博士說道,“我們的工作使我們能更新課堂教科書中的構造板塊和大陸的形成圖。這些板塊模型是由地形模型和全球地震性組裝而成的,自2003年以來一直沒有更新。”
新板塊模型包括幾個新的微板塊,包括位於塔斯馬尼亞南部的Macquarie微板塊和分隔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的Capricorn微板塊。
“為了進一步豐富模型,我們增加了關於變形區邊界的更準確的信息:以前的模型顯示這些是不連續的區域而不是廣泛的區域,”Hasterok博士指出,“板塊模型最大的變化是在北美洲西部,那里通常將跟太平洋板塊的邊界畫成San Andreas和Queen Charlotte斷層。但新劃定的邊界要寬得多,約1500公里,比以前畫的狹窄區域要寬。另一個大的變化是在亞洲中部。新模型現在包括印度以北的所有變形區,因為板塊以推土機的方式進入歐亞大陸。”
這項發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的研究為地球的結構提供了一個更準確的表述並有其他重要的應用。
“我們的構造板塊新模型更好地解釋了過去200萬年中90%的地震和80%的火山的空間分佈,而現有的模型只捕捉到65%的地震,”Hasterok博士說,“板塊模型可用於改進地質災害的風險模型;造山運動模型則有助於理解地球動力系統並更好地模擬地球的演變,而省模型可用於改進礦物的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