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症狀風險比德爾塔低全球首個奧密克戎後“長期新冠”研究發表
週四,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在《柳葉刀》上發布了全世界首個關於奧密克戎後是否會患有“長期新冠”(Long Covid)的研究。“長期新冠”又被稱為“新冠后綜合徵”,或是“新冠后遺症”,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20年5月,由倫敦大學學院教授Elisa Perego在社交媒體上提出;
而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年10月確定了其臨床病例定義:“在染疫後3個月內至少出現一種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的情況”。
疫情暴發近3年“長期新冠”的問題逐漸顯。那麼,它有哪些症狀?影響了多少患者?疫苗又是否有效呢?
奧密克戎產生的長期症狀風險較低
最新研究中,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分別觀察了5萬多名奧密克戎病毒感染者,與4萬多名德爾塔病毒感染者,奧密克戎導致“長期新冠”的概率相對更低,有4.5%的患者出現後遺症,是德爾塔概率的一半(10.8%)。
要強調的,這是在兩者都接種了兩劑(及以上)疫苗前提下的比較,研究者表示,沒有足夠數據評估未接種疫苗的人產生長期新冠的情況。
另外,儘管感染奧密克戎產生的長期症狀風險較低,但目前奧密克戎導致“長期新冠”的時間範圍還處於未知階段。而在症狀表現上,也尚未有研究表明奧密克戎與其他毒株有較大差異,對兒童的長期影響也尚沒有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表示,由於感染奧密克戎的人數更多,“長期新冠”的絕對患者人數也會相應增多。而截至2022年5月1日,英國估計有200萬人正在經歷“長期新冠”,約佔總人口的3.1%,約佔累計確診病例數的9%。有42%的患者已持續至少1年的時間,持續了至少兩年的比例也達到19%。
最常見的症狀為極度疲憊
在新冠病毒的檢測上,不少“長期新冠”的患者已經是陰性,也不具備傳染性,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患有“長期新冠”呢?具體表現為哪些症狀?
根據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等學者的研究,在其觀察的4萬多名患者中(皆為2021年前感染),有80%的患者在確診4週後至少患有一種後遺症。
其中,最為常見的五種後遺症分為極度疲憊(58%)、頭痛(44%)、注意力障礙(27%)、脫髮(25%)與呼吸障礙(24%)。
而根據“患者主導的研究合作組織”(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發布的報告,在其觀察的3762名患者中(為2021年前感染),只有6.8%的患者在4週內康復,而其餘93.2%的患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後遺症。
這些後遺症可以大致分為10大類,共203種症狀。這10大類分別為系統性感知、生殖系統,泌尿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免疫系統、五官與大腦、肺部、消化系統、皮膚和神經系統。
其中,系統性感知上的症狀最常見,除了疲勞外,也包括勞累後的身體不適、發燒、多汗、低溫等症狀。而除了上述提到的症狀外,發生頻率超過50%的後遺症還包括胸悶、心悸、心率過快、胸部灼熱、肌肉疼痛、關節疼痛、腹瀉、食慾不振、呼吸困難、咽喉痛、腦霧(即大腦難以形成清晰思維和記憶的現象)、注意力不集中、難以思考等症狀。(具體症狀可見文末表格)
3周是分水嶺
接下來的問題是,“長期新冠”中的“長期”究竟有多長?
一般而言,3周是判斷是否患上“長期新冠”的分水嶺。
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症狀持續時間在3週內,被稱為“短期新冠”。其實若是輕症患者,症狀的持續時間更短,一般發生在感染後的7到10天內。
而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週的,便被認為是“長期新冠”,包括3周至12週的“後急性新冠”,和超過12週的“慢性新冠”。
目前,還未有研究表明“慢性新冠”的時間上限,根據中日友好醫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團隊的研究,在其觀察的119位新冠患者中,即使已感染2年,55%的患者依舊處於“長期新冠”的狀態中。
除了不明確的患病時長,由於沒有明確的統計機制,大多數為患者自我報告,因此全球遭受“長期新冠”困擾的人數也較為模糊。
但“長期新冠”持續時間越長,表現的症狀便越多。
若患者在90天(約12週)內康復,在第二週出現的症狀最多,平均有11種症狀;而若患者在90天內並未康復,那麼在確診後的第二個月,出現的症狀數量將達到峰值,平均有17種症狀。
儘管這些症狀大多較為溫和,但還是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
除了無法在短時間內重返工作外,患者也遭受著情緒上的挑戰,包括長期焦慮、抑鬱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
性別、年齡等因素影響“長期新冠”
為什麼有些患者會出現“長期新冠”,而有些不會?
研究者表示,儘管病毒已排出體外了,但在感染期間身體細胞已受到傷害,修復需要一定的時間。例如,之所以患者會長時間感到疲勞,部分原因是感染期間毛細血管發生堵塞,無法為細胞提供充足的氧氣,導致細胞受損,從而使患者感到疲勞。細胞受損或感染,也會產生炎症,影響人體新陳代謝。
研究者也發現,性別、年齡、身體情況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響“長期新冠”的持續時間與發生概率。
根据伦敦国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发布的报告,在其观察的4182名患者中(为2021年前感染),13.3%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8天,其中,“长期新冠”与年龄显著相关。整体而言,年龄越大,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越高。年龄在18至49岁出现“长期新冠”的概率为9.9%,而当年龄大于70岁时,概率提升至21.9%。
根據英國社區傳播實時評估(REACT-2 )的數據,與年齡在55至64歲的患者相比,年齡在18至44歲的患者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下降了30%至36%,45歲至54歲人群則下降15%。
在性別上,中年女性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較大。
40至50歲的女性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大約是同年齡段男性的2倍;50至60歲女性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也比同年齡段男性高出1.38%。
除此之外,若在感染新冠病毒前,患者的身體、情緒處於亞健康狀況,那麼在感染後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也更大。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患者,在感染後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高出1.46倍;而患有哮喘等肺部疾病的患者,也與“長期新冠”有較強的相關性,出現的概率高出1.32倍。
接種疫苗能降低“長期新冠”概率
面對“長期新冠”,我們該怎麼辦?
目前而言,接種疫苗依舊是較為有效的緩解方法,但必須完全接種。
根據英國健康安全局發布的報告, 若只接種了一劑疫苗,其效果有限,出現“長期新冠”的概率與未接種疫苗的患者相同;但完全接種疫苗(接種2劑)的患者出現“長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了一半,相關症狀出現的概率都有所降低,其中掉髮、眩暈、呼吸急促改善的情況最好。
同時,確診後接種疫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緩解“長期新冠”的症狀。
有研究表明,在對24萬名患者進行病史回顧性分析後發現,未接種疫苗的患者在初次感染後4週內接種了第一針,那麼相比於沒有接種的感染者,他們出現“長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了4到6倍。
而根據英國“長期新冠SOS”的報告,在其觀察的812名患者中,有超過一半(57%)的患者表示接種疫苗後症狀有所改善。
此外,對於不同的變異毒株,疫苗的有效性也不相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接種兩劑疫苗後,相比於德爾塔,在感染4到8週後,奧密克戎BA.1引發的“長期新冠”概率更低,為8.7%,是德爾塔的一半。
而第三針對德爾塔引發的“長期新冠”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發病概率下降至8.5%,與BA.1相近。但第三針對奧密克戎BA.1與BA.2的效果有限,降幅較少。
目前,尚未有明確、系統的方式治療新冠后遺症,中日友好醫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團隊在採訪時表示,新冠后遺症的負擔仍然相當高,兩年後整體健康程度還是低於普通人。因此,還需要繼續探索“長期新冠”的發病機制,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也正因為人類對新冠的短長期影響仍有太多未知,貿然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就仍有較大的風險,對中國來說,目前還是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慎終如始,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保持清醒、保持鬥志,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
參考文獻:
《COVID-19 的 50 多項長期影響: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Long COVID:概述》
《長COVID的屬性和預測因子》
《長期 COVID 的風險因素:英國 10 項縱向研究和電子健康記錄分析》
《長COVID疫苗的有效性》
《因 COVID-19 住院 2 年後人們的健康結果:一項縱向隊列研究》
《COVID Symptom Study 應用程序的英國用戶接種疫苗後 SARS-CoV-2 感染的風險因素和疾病概況:一項前瞻性、基於社區、嵌套的病例對照研究》
《在國際隊列中表徵長期 COVID:7 個月的症狀及其影響》
《與 SARS-CoV-2 的 delta 和 omicron 變體相關的長 COVID 風險》
相關後遺症流行率:由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患者組織共同主導開展的一項研究,共收集納入了2020年9月6日至2020年11月25日期間,56個國家3762例確診(檢測陽性,1020例)或疑似(檢測陰性或未檢測,2742例)新冠患者的長期症狀。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