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你可能白興奮了
“外星人帶我去星際旅行吧!”“母星什麼時候派飛船接我回家?”……本週三,在微博熱搜“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存在”話題引導下,網友們放飛自我,暢想了一番有外星生物參與的生活。不過,好事總是一波三折的,這次也不例外。事實證明,大家很可能白興奮了一場——“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存在”的說法本質是對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最新研究進展的誤讀。
6月8日,“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存在”熱搜顯示“爆”。
既非“首次”,也不確定是“生命之源”
一切源於日媒的一則報導:
6月6日,日本文部科學省稱,科學家在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採集的樣本中檢測到20多種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機分子。日媒共同社轉述了橫濱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名譽教授Kensei Kobayashi的解讀,寫道:在外星上發現多種氨基酸是史無前例的,這甚至可能暗示了地球以外存在生命。
2010年,“隼鳥2號”通過經費申請時,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就為它設置了一個頗高的目標:“幫助科學家解開太陽繫起源和生命起源的奧秘”。為此,它選擇了一顆距離地球3億多公里的行星龍宮星作為樣本收集對象,又在距離小行星500米時釋放撞擊物,以造成深達1米的隕石坑,保證收集到的外太空地下物質樣本受到的太陽輻射或宇宙射線風化的影響最小。
隼鳥2號在龍宮星上採集的岩石,圖源JAXA提供,Kyodo。
2019年11月,“隼鳥2號”完成測量和取樣的工作後,攜帶超過5.4克的小行星物質離開龍宮星,花費了一年多時間,才抵達地球。其項目主管表示:“裝有樣品的太空艙狀態非常完好”。2021年,JAXA和日本研究機構啟動了對該樣本的全面調查研究,並將部分研究成果公佈於幾天前,開始引起廣泛討論。
它的突破點其實主要有兩個,一是檢測到的氨基酸數量達到“史無前例”的20多種(地球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一共也就22種),二是檢測到氨基酸的樣本來源於行星地表之下,也是人類首次獲得的小行星地下物質,“證明氨基酸存在於小行星的地下,增加了這些化合物從太空到達地球的可能性”。
但當消息傳回國內,“史無前例”前的“多種”莫名消失了,外星發現氨基酸的時間被強行後移了十幾年。
事實上,早在NASA的星塵號探測器於2004年飛掠懷爾德2號彗星時採集的塵埃顆粒樣本中,科學家就曾發現氨基酸。為了排除這些樣品在分析過程中受到地面污染的可能性,研究員們花費數年時間,最終確定樣本中僅有約十億分之一克的甘氨酸(一種結構最為簡單的氨基酸)是來源於太空。2009年,《新科學家》雜誌網站發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此後,彗星氣體、金星大氣等地外環境中也先後探測到了氨基酸的存在;2020年,人們甚至在隕石中發現了蛋白質,這種氨基酸組成的更為複雜的有機物——所謂的“生命之源”氨基酸簡直在宇宙裡滿大街溜達。
另一方面,“隼鳥2號”上的研究在中國網絡平台掀起波瀾,部分也是因為一些解讀的暗示:氨基酸是“生命之源”,只要在外太空發現它,就基本等同於存在地外生命——可是截至目前,“氨基酸”和“生命之源”還無法劃等號。
氨基酸是“生命之源”,主要來源於“化學進化論”的某些論點。“化學進化論”是試圖解釋生命起源的主流假說之一,它認為:在地球表面自然環境中,非生命物質通過化學作用可以產生出多種有機物和生物分子,從而產生生命體,其大致路線為: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大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其中,作為蛋白質的基本構成,氨基酸被視為生命誕生之路上的關鍵。
1953年,芝加哥大學的史丹利·米勒與哈羅德·尤里做了一個關於生命起源的經典實驗。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在閃電作用下,常溫狀態下的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中,無機分子可以合成有機小分子,特別是氨基酸,從而為“化學進化論”提供了力證。此後,科學家又實驗合成了許多其他的生物有機分子,甚至人工合成了形成生命最重要的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
米勒-尤里實驗圖解,右下燒瓶模擬海洋環境,左上燒瓶則模擬閃電。圖源:維基百科
人們由此備受鼓舞,甚至認為,生命起源之謎已被破解。然而,如果細想,這一切其實都基於一個理所當然的想像,即只要有了氨基酸這個蛋白質的基本單元,從氨基酸到蛋白質,從蛋白質到細胞,從細胞到器官,再到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過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然而事實的真相是,其中的轉化過程對我們而言大部分依然是黑箱狀態。
除此之外,“化學進化論”也不是唯一的生命起源假說,“宇宙胚種說”也是生命起源的主流假說之一。“宇宙胚種說”認為:各種形態的微生物存在於全宇宙,並藉著流星、小行星與彗星散播、繁衍,地球的“生命之源”就可能來自40億年前墜入海洋的一顆或數顆彗星。
近幾十年,現代天體物理學的發現為“宇宙胚種說”提供了諸多依據。截至目前,在隕石、彗星和星際塵埃中,已經測出的“天外”有機分子達近百種,包括氨基酸、萜類、乙醇、嘌呤、嘧啶等等,它們很可能隨隕石和彗星來到地球,播種生命之源。
另外,“鐵硫世界假說”(認為生命在熱液口的黑煙囪壁裡產生,先是發生“Fe-S世界”裡的化學變化,後來才有生命的變化)、“礦物晶體起源”假說(生命並不是來源於有機分子,而是來源於簡單的礦物晶體)等假說也不乏擁躉,甚至有人支持“矽基”假說,這種假說認為外星生物可能生存在完全不同於生物的環境中,因此無法以碳基世界的準則去衡量。
宇宙誕生約137.7億年,圖源:NASA
尋找地外文明
當然,“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存在”成功“騙”過素有“火眼金睛”之稱的大批網友,主要原因還在於,人們對地球之外存在生命這件事一直興趣超高。
上個月,美國國會50多年來首次就不明飛行物公開聽證,就霸占了不少新聞頭條。即便最終根據海軍部情報局副局長斯科特·布雷的說法,美國國防部沒有發現“可能表明這些現象背後有任何非地球起源的東西”,也依然引發了關於UFO的新一輪爭論。
而且,普通人對外星人感興趣,科學家比普通人對外星人更感興趣,甚至普遍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並不孤單”,這句愛因斯坦的名言,亦可視為科學界對於地外文明的大致態度。
如此的姿態背後自有理論支撐:目前的天文體系中,像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統,僅僅在銀河系中,就有1000億~2000億個,而整個宇宙,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又大概有2000億個。在2000億乘以2000億這樣的天文數字面前,在近乎無垠的宇宙中,必然存在或存在過外星智慧生物,且其種類和數量都應該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196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甚至提出了一條用來推測“可能與我們接觸的銀河系內外星球高智文明的數量”的公式,即“德雷克方程”,即“N=Ng x Fp×Ne×Fl×Fi×Fc×FL”(德雷克方程有2個公式,此處僅舉一例),即“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銀河系內恆星數目×恆星有行星的比例×每個行星系中類地行星數目×有生命進化可居住行星比例×演化出高智生物的概率×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概率×科技文明持續時間在行星生命週期中佔的比例”。
德雷克方程本身並不追求精確,它的意義在於總結了影響從外星探測無線電通信的諸多可能性因素,為其提供理論參考以及科學分析的基礎。不過,因為變量大都是推測所得,導致最終結果不確定值太高,德雷克方程依然招致了不少質疑。
上世紀70年代末,天文學家傑瑞·艾曼在查看記錄數據時發現,俄亥俄州立大學射電天文望遠鏡1977年8月15號接到的一個來自射手座的信號非常奇怪。這個信號的強度比普通的信號要強30倍,整個過程持續了72秒,最終在信號紙帶上留下了一串字符“6EQUJ5”。在稀疏隨意的羅馬數字中,這段排列有序且緊緻的字符顯得非常突兀。
信號紙突兀的“6EQUJ5”字符,圖源:bigear.org
伊曼嘗試用通俗現象來解釋這個現象,但在遍尋了飛機、流星、陸地信號反射、太空氣體以及作為間隔源頭的蝙蝠電話信號後,都失敗了,唯一不能排除的信號源是外太空智慧。此後數年,伊曼以及其他天文學家不斷地搜尋這個信號,卻再也沒有找到過。“6EQUJ5”宛如外太空智慧生物製造的一個美麗意外。
回顧這些年人類尋找外星生命的努力,最著名的無疑是四十多年前美國發射的旅行者一號(Voyager1)、旅行者二號(Voyager2)。按照速度推算,這兩個人造飛行器已飛出了太陽系的邊緣,正向著宇宙深處駛去。人們期待,終有一日,能有其他文明接收到金唱片釋放的地球文明的善意與邀請:“各位都好吧?我們都很想念你們,有空請到這來玩。”
不過至今為止,旅行者沒有傳回任何有關外星文明的信息,且據推測,再過三年左右,飛船的通信系統將因能源不足停止工作。
不過,所有的挫折與失敗,並沒有從根本上損害科學家們尋找到地外文明的信心,正如八年前,美國天文學家,尋找地外生命計劃(SETI)的委員會主席塞斯肖斯塔克聲稱的那樣:“未來的二十年,我們有信心尋找到外星智慧文明存在的證據”,當然,前提是“預算充足”。
參考資料:
馮偉民《生命起源揭秘》
科學聲音《尋秘自然》